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罗神仙与“胡公子叼亲”

来源:高台县文联 作者:孙登平 发布时间:2019-04-24 17∶22
字体:【 打印

“胡公子叼亲”(当地方言,意为抢亲),本地人又称“打棍”、“八打棍”等,为汉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中原地区,明代官方移民流传至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目前为高台县黑泉镇永丰村(原名洼坝堡)传统社火节目。据《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记载,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寇家河乡龙槐塬亦有流传。因棍的两头皆可进攻,又可防守,十分灵活,故又称双头棍。因明代高台为边疆地区(黑河北岸有明长城为证),如今当地居民或为军人后裔,或为戍边屯田百姓之后,故孕育成该舞蹈动作粗犷有力,场面激烈奔放的风格,整个表演犹如古代士卒操练一般,有明显的戍边尚武和军屯文化色彩。

关于这一社火节目的形成,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当地有一股土匪,头缠红巾,经常在附近村寨欺男霸女、为非作歹、“胡叼哄抢”,成为附近乡里的一大祸患,被称为“红头贼”,实为一邪教组织,又名“悄悄会”。据说,这些人也都是会邪法的,他们骑的是纸马,领的兵是纸人,在天上行走,只因天阴下雨,纸人纸马都落了下来,无奈才在娃坝堡的玉皇楼落脚。起初因为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这些人走不了,又没吃的,才抢当地人的东西吃。但时间一长,这些人竟然不想走了,就成了一大祸患,当地人自然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据说当时有一个给这些人做饭的姓杨的厨子,是洼坝堡人,就是他把这些人做法的机密都透了出来,当地的罗道士才找到了克制他们的方法。这位罗道士人称罗神仙,他很有些道行,他有四大绝技:鬼打灯、鬼推磨、鬼抬轿、鬼推车。

关于“鬼打灯”,是这样的:他夜晚在路上行走的时候,他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两盏灯在空中飘着,他走到哪里,灯就跟到哪里,他让灯着灯就着,他让灯灭灯就灭,他让灯走灯就走,他让灯停下灯就停下。

“鬼推磨”是这样的:一般在夜间进行,他把需要磨的粮食放在磨道里,施一阵法术,他就去睡觉了,第二天早晨一看,面就磨好了。有一次他又使用鬼推磨的方法在磨面,半夜里去起夜,听见磨道里石磨隆隆地响着,他就想去看个究竟。抬头看看天上的毛毛月亮,他悄悄地来到磨房旁,从窗户往里一看,结果发现推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母亲。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使用过鬼推磨。

“鬼抬轿”是这样的:他每次到黑河北岸去做法事,都是将一张方桌放在黑河水面上,那方桌的桌面根本不挨水,而是四腿悬空站在水上,他坐在方桌上,方桌就向河对岸移去,转眼就过了河,回来的时候也是一样。

后来,这位罗神仙的儿子也继承了他几乎所有的法术,但最后还是死在了这个“鬼抬轿”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那位小罗神仙又到河对岸的十坝去做法事,回来的晚了,他正坐在桌子上过河的时候,突然鸡儿叫了鸣,鬼吓得丢下桌子就跑,他也掉到河里淹死了。

“鬼推车”是这样的:有一次,罗神仙不在家里,有一个外地的道士到他家里去化缘,吃的喝的都给了,他还想要钱,罗神仙的老婆就没给,结果那道士把罗神仙家的火门给封住,他老婆咋烧锅锅都不滚。罗神仙从地上回来,一看饭还没熟,就问老婆是咋回事,老婆把情况一说,他就明白了。只见罗神仙从大轱辘车上卸下来了一个轱辘,上面贴了一张符,车轱辘就一溜风地滚出门去了,这车轱辘撵上了那个外地道士,并且一直把他砸着赶回了罗神仙的家里才停下。那道士乖乖地把罗神仙家的火门解开,罗神仙才饶了他。

据说,罗神仙之所以这样厉害,是因为他使的是红煞神和黑煞神。有一次,他闲着没事,就随意喊了句:“红煞神、黑煞神到!”话音刚落,一红一黑的两个柱桩就出现在了他面前——据说这些凶神是不可以随意呼唤的,把他们喊来,你要是不给他分派事,他就会反过来伤害你——罗神仙慌忙之间只好说了句:“去把付大师的锅底给套掉!”付大师是洼坝堡的一个屠家,当时正在汤猪,锅底突然开了个大洞,一锅滚水全淌掉了。付大师一想,肯定是罗神仙日的鬼,于是就找上门来,罗神仙只好给他赔了一个锅。从那以后,罗神仙再不敢随意喊红煞神和黑煞神的名号了。

在对付“红头贼”的过程中,大家都听的是罗神仙的号令。罗神仙掐指一算,说道:“遍地红花开,但等白霜杀。”同时预言在当年腊八日,即可将“红头贼”一举歼灭。于是,当地四大堡(大宁堡、定安堡、乐善堡、洼坝堡)的头人一商量,决定组织四大堡的壮丁秘密操练,每人拿一根大头柳棍,待腊八日三更时一起行动,一举剿灭“红头贼”。到了这一天,四大堡的壮丁们如狼似虎,将“红头贼”打了个一败涂地,最后几个“红头贼”的顽固分子全部盘踞在娃坝堡的玉皇楼上不下来,一时难以攻克。为了斩草除根,头人们决定火烧玉皇楼,在一片烈火浓烟中,“红头贼”与洼坝堡的玉皇楼一起化为灰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年腊八日这天,四大堡的壮丁们都要在洼坝堡会合,手持大头柳棍,演练庆贺一番。久而久之,大宁堡、定安堡、乐善堡的壮丁们再不来了,只剩下洼坝堡的壮丁们还在年年庆祝,并且愈演愈生动,演化成今天 “胡公子叼亲” 的社火节目。本来,“红头贼”是在洼坝堡被消灭的,但久而久之,邻近各村的人却将洼坝堡的人戏称为“红头贼”。

《胡公子叼亲》这个节目有说唱、有打棍、有情节,说唱与打棍交替出现,以锣鼓铺垫之,表演时非常精彩。主要情节为:一男子看上一女子,因白天提亲不允,遂乘黑夜之时前去抢亲,先以礼相待,协商未成,双方遂打斗不止。打棍以锣鼓为乐,但舞者的动律却不受锣鼓乐节奏的限制,激烈的鼓乐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打棍是当地春节期间群众耍社火当中的一种形式,表演时,8人身穿黑色衣裤,分4男4女角色,男角头扎白毛巾,腰系白腰带,女角头扎红头巾,腰系红腰带,男角每人手持一根5尺(1.5米左右)长棍,女角每人手持2根2尺短棍,棍材一般用柳棍,质地柔韧,不易折断,适于表演。表演时,4男4女分两队相对上场,男队中有一人上前说道:“许不正义,冒黑夜夜长,有一位小姐人材出众,押定礼物!”紧接着唱道:“随带人役莫弹慢,我和她小姐是结了怨,行一步来到了府门上,我看你岳父岳母哪里藏?”女队中再有一人上前唱道:“随带丫鬟莫弹慢,我和他公子是结了怨,行一步来到了府门上,哪一个胆大底(的)上门来?”男队中仍有一人上前唱道:“随带人役莫弹慢,行一步来到了府门前,我劝你今天迎亲还可罢了,劝你不迎亲我一顿饱打。”女队中复有一人上前唱道:“随带丫鬟莫弹慢,行一步来到了府门前,我劝你今天回去还可罢了,劝你不回我一顿饱打。”随后,女方在内背靠背呈防御之势,男方在外呈包围之势,围成圆圈对打。打棍的基本动作有5个:(1)护顶——双手举棍护头;(2)护膀——双手将棍侧拿护肩膀和胳膊;(3)护腿——双手将棍护在腿部;(4)掠棍——扫蹚;(5)磕棍——磕腿。这5个基本动作,依次贯穿使用。对打时,舞姿不断变化,时而提棍跳跃,时而挥棍搧扫,打棍者动作熟练,配合巧妙,转如车轮,打棍声铿锵悦耳,响彻云霄,棍影上下翻飞,节奏整齐,对打者用力浑厚,气势磅礴,场上汗流浃背,热气腾腾,场下惊心动魄,人山人海,十分壮观。据说,每次表演这个打棍节目的时候,都抬的一捆棍,随时出现打折的情况,随时更换。

当地有一句俗谚:“洼坝大寨子,尽出的戏娃子!”大寨子,指的是乐善堡(如今已分为乐一、乐二、乐三三个村),他们有一个能支撑门面的戏班子;而洼坝堡的人也是善于唱戏演剧的,《胡公子叼亲》可以视为他们的代表作之一。

2010年8月,《高台胡公子叼亲》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张掖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时至今日,高台“胡公子叼亲”面临失传,能演练棍法并熟悉唱词者已为数不多。目前该项目尚无影像资料留存,亟待抢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