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骆驼城出土彩绘棺木及其艺术风格

来源: 作者:赵万钧 发布时间:2022-02-22 11∶12
字体:【 打印

1998年~1999年,高台县博物馆在对骆驼城遗址东、南墓群历年被盗古墓葬进行的清理活动中,获得了一批出自魏晋时期墓葬的彩绘棺米~2.4米之间,前宽0.48米~0.54米,后宽0.42~0.46米;前和亦为梯形,高o.4~0.6米,上宽o. 24~0.34米,下宽0.4~0.5米。大部画面不施底色,个别白粉涂底;墨线勾勒,饰以土红,中黄(植物颜料)

棺盖内壁绘交体缠绕,人首蛇身,胸怀日月,(三足乌蟾蜍)一持规,一持矩的伏羲、女娲。(因其中几块两人物为鸟足,因而另一说为神话人物句芒、蓐收)。

其前合均绘一树,有的叶如芒形、叶根部有红果,有的栖三足乌。三足乌为神鸟,栖三足乌的树木当然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具有神性的神树。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这种神树有建木、扶桑、若木、三桑、桃都等。而且古代文献都描述了其形象。

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榍,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皇帝所为。“(《山海经、海内经》)

扶桑:“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如芥。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

三桑:“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有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山海经、北山经》)

桃都:“枝击三千里,上有天鸡、月初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艺文类聚卷91引《玄中记》)

不难发现,以上神树与骆驼城出土的彩绘相木前合图案相吻合的有:建木、扶桑(若木)、桃都。

    扶桑又名扶术,它立于东方的汤谷之上,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若木生于西极”南海之外,黑水青山之间”(《山海经、海内经》)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扶木在阳州,日之所。建林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未有十日,其华照地下。”(《淮南子、坠形训》)这也就是说,天下神树以建木为中,东西分别为太阳栖息的扶桑和若木。

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天上的太阳共有10个。这10个太阳皆载于神鸟“三足乌”背上;而根据另外一些传说,这些太阳本来就是鸟或鸟是它们的化身(《楚辞、天问》)。这些传说都说代表太阳的神鸟栖息在扶桑和若木之上,而“桑”字和“若”字的古字字形又相近,因而古人常将它们混淆起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桑(即若)字就用扶桑为例,称“日出东方汤谷,所登樽桑”。

建木、扶桑、若木、桃都都是天神崇拜的一种反映。生者以此寄托死者能缘此神木而上天飞升,说明当时人们对生命结束以后的状态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自汉以来,中原文化中“视死如生’’的内容。而于棺盖内壁绘交体缠绕的伏羲、女娲,则寄托了对人类繁衍的希冀。

骆驼城魏晋墓群出土彩绘棺板画构图采用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手法以装饰性极强的平视构图将描绘对象组织在一起。在绘画技法上,一般多以中锋运笔,笔法顿挫鲜明,线条粗细变化显著,极具概括力。勾勒填色过程中,不仅注意到了毛笔各部分含水多少和含色浓淡的不同。而且在具体细节的描绘上,使用了大小不同的笔。

在这批彩绘棺板画上,从画面色彩的浓淡层次以及洗练、富于弹性的线描技法上,充分体现出作者极强的造型能力。整幅画面显得构图布白精当,用笔流畅,色调明快,单纯热烈。这批棺板画是魏晋绘画艺术的实物见证。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卷二中概括当时的绘画:“卫协始在轮廓内细致描写,张墨始注重人物气韵”,就是说在当时这种写

意画已成气候,是这种气候孕育了后起之秀如顾恺之等人成为古代绘画集大成者。

骆驼城出土的这些彩绘棺板画,代表了当时民间画工创作水平共从又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河西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台三高号平,是为中原文化当时已在河西扎根的佐证。这批棺板画为中国神话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