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灯草

来源:高台县博物馆 作者:赵万钧 发布时间:2023-12-25 11∶55
字体:【 打印

1998年6月,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遗址东南墓地的墓葬清理中获得灯草实物。

在编号为(98)Q6号墓中,出土灯草4根。其中1根插在陶灯里,已碳化,呈黑色,上端已完全燃烧化为灰烬落地,地上灰烬呈灰白色。在该墓的东、南、西三壁中部距地面1.20米高处的砖缝中,各插有灯草一根,未燃烧部分长约4-6厘米,大部分已碳化呈黑色。这三根灯草在砖缝内的局部并未碳化,残存在砖缝中的三小段灯草呈浅黄色,从实物材料分析,显系用芨芨草浸油加工而后成。

该墓衣物疏记载:“建兴二十四年三月凉州建康表是县.......”说明该墓埋葬于公元336年。这种灯草在同时期的墓葬内均有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对它的使用已很普遍。特别指出的是在耿少平、孙阿昭合葬墓中,这种灯草也有发现。根据衣物疏记载及部分陪葬品推断,该墓埋葬时间在公元前104年-公元80年。可见,这种灯草在公元336年之前到公元前104年共440年普遍使用。

根据北大王北辰教授和我馆曹国新馆长的考证,魏晋之前本地系西汉“凉州刺史部表是县”至建兴二十四年前升格为建康郡,是高台县的前身。

至公元301年西晋王朝委任张轨为凉州刺史始,经其子张茂与弟张寔20多年的精心治理,使河西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唯一安定殷富的地区,成为发展汉晋以来中原儒学文化的重要基地。公元324年,张骏统有河西,继往开来亲理政务,“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甚得民心。这位自称假凉王的“积贤君”统治河西24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是比较殷实的。

在这种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不少生活用品制作工艺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灯草的制作一如往昔,未加改变。究其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使用实践中琢磨到这种制作方法是最经济的。实际上,先民们的这种制作方法偶合了物理学中的毛细现象,有利于燃油节省。河西走廊盛产芨芨草、箭杆、苜蓿、麻等植物,唯有芨芨草遍地皆是。

芨芨草:多年生草本,杆多数丛生,叶片坚韧,纵向卷折,夏季抽塔形灰绿色花序或淡紫色圆锥花序,小穗圆锥状,芒不扭转而易脱落。通常生长在阳坡、荒漠等微碱土壤,茎叶可做造纸原料,又可编织草席、篓等。是良好的固沙耐碱植物,嫩株又可作饲料。

灯草便是先民们首先将芨芨草采来筛选,选出叶长杆细者砸压锤打使之纤维化,并将这种纤维围绕在三根或两根掐头去根的芨芨杆上而成。

灯草制成了,先民们把他用油料浸透,或插在壁上或放在陶灯里点燃一端来照明。而墓葬中的灯草,除却祭祀照明的作用外,对于墓室绝氧,防止随葬品的氧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斜坡墓道洞室墓的埋葬程序中,根据(98)Q6号墓,耿少平、孙阿昭合葬墓,2001Q1号墓出土灯草的燃烧、碳化情况看,在完成墓门封砌,墓道回填之前并没有结束灯草的燃烧状态,正是这种做法,使得已隔绝空气的墓室内灯草的燃烧(氧化反应)、碳化(氧化反应)状况使墓室内气体的含氧量几近于零。辅之以车前籽、萸芪等生物防腐、防虫措施,方使我们能够看得到近年来该墓地出土的只有木质素、纤维素微量降解、敷色鲜艳如初的大量珍贵木质文物,只有轻微氧化、氯化的青铜文物。

这种灯草出自古代凉州建康郡表氏县-今高台县的骆驼城东南墓地,尚属首次发现。它的创造者是河西先民,以芨芨草为原料制作灯草,当属河西特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