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一条乡村公路的变迁

城关镇人民政府干部2023年05月06日

我的家乡在高台县巷道镇八一村,离县城大约三公里的路程,出县城朝南经西路军纪念馆,过站家渠以南几百米,向东走到路的尽头,向北折然后向东,就进入了八一村的地界,村委会在村子的中间。

这条从县城到八一村的路没有名字,却是八一村人进城的必经之路,也是更远处果园村和渠口村人进城的必经之路,更是临泽县廖泉镇村民到高台县城的主要通道。

我记事时,这条路还是一条土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地不平顺。那时交通工具匮乏,村里人进城基本靠步行,或坐着马车驴车,自行车都很少见。到县城打个来回,路上足足得耗费大半天。若遇上下雨天,人们进一趟城回来半截裤子裹得都是泥水。

那时候,大姑嫁到了城里,母亲若是炸了油糕或是煮了米糕之类的好吃的,就让我给大姑送去。母亲把做好的吃食装在盘子里,上面扣个瓷碗,用头巾兜住,将四个角对折打个结,我往肩膀上一挂,就去大姑家了。母亲一再嘱咐要顺着路边走,我却对路边树洼里偶然被风吹来的彩色糖纸非常感兴趣,时常边走边拣,倒也不觉得路远。来的时候可就惨了,太阳当空照着,嗓子干得直冒烟,人乏得迈不动脚步,只觉得路越走越远,漂亮的糖纸已经不能够吸引到我了,走几步就要找个树墩坐下歇歇。一路上尘土飞扬,等回到家,人都变成土人了,浑身上下冒着土味。最可笑的是屁股上两个土印子,就像两只瞪得滚圆的眼睛,一走一晃的。

再长大一点,家里买了辆红旗牌的加重自行车。父亲神气地骑在车上,前面横梁上坐着我,后面坐着母亲,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驰骋,常常不等到了城里,我的两只小腿就被生生地颠麻了,下得车来半天走不动路。要是遇上下雨天,路上满是水坑,我们仨的鞋子上、裤子上就都会溅满了泥点子,父亲心爱的自行车早已被污水溅得面目全非了,两个轱辘粗了一倍,辐条裹上的泥浆比筷子还粗。父亲心疼得连喊倒霉,得花上大半天功夫擦洗才能恢复原样呢!

“要想富,先修路”。我上初中的头一年,也就是1982年的夏天,这条路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这条新修的柏油马路,笔直宽敞平坦,两边加了路沿石,走在上面感觉好极了。在这条路上的马车驴车已经很少了,自行车、摩托车、脚踏三轮成了这条路上行走的主旋律。学校离家将近5里路,父亲心爱的自行车成了我的坐骑。一开始我腿太短,只能踩着脚踏一前一后的骑,后来屁股坐在前梁上能整圈地骑,再后来,我的腿随着个子的长高而变长,能够像父亲那样坐在车座上骑,骑车技术也逐渐精进了。从家里到学校,10分钟时间轻松搞定。母亲总是笑我像只猴子,说,也就是如今路宽了平了,要是以前的土路,坑坑洼洼的,这来来回回一天好几趟,还真不放心我骑自行车呢!

沿着这条路,我读完了初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历程。三年里,我记住了路上的每一个凸起和低凹,记住了路两边每个村庄的样子,记住了每一棵树、每一片田野,也记住了那一段惬意而快乐的时光。

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条连接临泽县廖泉镇横贯东西的主干道更加繁忙了,各种农资和农副产品、蔬菜、水果东来西往。可是也只有八一村村委会以西的路铺上了柏油,村委会以东到廖泉镇乃至临泽县仍然是土路,人们仍然走着“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土”坑坑洼洼的不平路,与老百姓欣欣向荣的好日子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90年代末,这条路彻底改头换面。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向东一直延伸到远方,两边整齐地栽植了青白杨和馒头柳,一到春天,路两边杨柳依依,路面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忙碌的景象。自行车已经很少见了,驰骋在这条路上的多是摩托车、汽车。村民往农贸市场运送自家地里生产的蔬菜、粮食、畜禽等农产品,一个小时打个来回绰绰有余。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在这条路上得到了充分彰显。

如今的这条路,已开通了经临泽通往张掖的班车,为县区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延伸到远方的路,延伸着希望,延伸着向往,也延伸着人们致富奔小康的火热衷肠。


来源:城关镇人民政府干部
撰稿: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