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高台县司法局南华司法所创新实施“5+4+1”工作模式,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依托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文化教育、红色教育、监管教育“五项”教育,采取加强队伍建设、突出智能化管理、鼓励社会参与、心理矫治干预“四项”措施,利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服务,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修复身心、提升素养,达到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目的。
五项教育以文化人,提升综合素养
依托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爱国情怀,鼓励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
依托法治教育,提高知法学法用法守法能力。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开展法治讲座,向他们介绍劳动法、合同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列举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教育他们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素养,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依托文化教育,加深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邻里和睦、孝老爱亲、勤勉敬业等传统文化,通过诵读历史典故、观看教育片等方式,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放下过去、着眼当下、脚踏实地、开创未来。
依托红色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观看红色影片,重温社区矫正入矫誓词,让他们从思想上接受一次全面洗礼,教育他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服从管理,积极改造,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为社会和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依托监管教育,促使管理有效。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开展警示教育,让他们明白社区矫正是一种刑事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教育他们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行为监督和教育管理时必须服从,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正,预防重新犯罪。至目前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2次,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8场次,诵读历史典故活动2次。
四项措施依法管理,确保监管有效
强化日常监管,提高数字化水平。对每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进行GPS定位,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真正做到“行知去向,动知轨迹”;依托定位手机,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微信管理群,通过微信群下发集中教育、公益劳动等通知,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网络教育等;规范使用执法记录仪,对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中所涉及的调查评估、取证、谈话等进行全程录音,同时运用好指纹人脸识别仪,对社区矫正对象每次定期报到、集中教育、公益劳动等实行统一脸谱指纹签到,社区矫正日常监管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公众参与,提高社会化水平。整合公安司法、团委妇联卫生健康等资源,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建“归巢”志愿者队伍,广泛吸纳机关干部、教师、律师、医生等各类人士100余人参加,为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提供了心理疏导、法治宣传、医疗健康、社会救助等大量有益帮助。同时将已建成的安置帮教基地打造成服务型安置基地,主要用于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集中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活动,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参与度逐步提高。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法治化水平。将增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作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先决条件,通过参加培训班、召开工作例会等形式定期组织学习,先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等常用法律法规,切实掌握最新业务知识;主动参加县局举办的岗位练兵活动及知识竞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同时加强与政法各部门及兄弟单位之间的互通信息,交流问题、探讨经验,努力拓宽工作思路,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心理矫治,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更好地拓宽社区矫正教育矫正工作领域,将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疏导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条件,组建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社区矫正心理干预小组在社区矫正期间,定期开展心理综合评估,在必要时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突发的心理危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情绪,走出阴影,融入社会,重新生活。通过心理干预性和专业性矫正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一体化”服务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
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要求,对每名社区矫正对象成立了司法所、派出所、村(社区)、社、家庭“六位”一体的矫正小组,依托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针对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比如生活困难的及时申请临时救助,子女上学困难的及时联系学校给予解决,生活无着落的及时提供公益岗位等,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跟踪服务,使社区矫正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顺利回归社会、回报社会。
“5+4+1”工作模式启示
社区矫正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起着教育矫正罪犯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通过“五项”教育、“四项”措施、“一体化”服务,切实承担起刑罚执行职责,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面向社会不断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方面理解支持,发挥亲情、友情力量的感化帮助作用,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重塑人生,重新融入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南华、法治南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