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笔一画都能展现一个人的精气神……”在宣化镇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书法社团,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倾听老师讲授如何写好书法,并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拿着毛笔专心地在宣纸上练习基本笔画,体验书法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高台县宣化镇中心小学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立剪纸、舞蹈、国画、科技创新、衍纸、乒乓球、花样跳绳、围棋等社团17个,将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与课后服务有机融合,努力把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打造成学生喜欢的活动场所、教师充满希望的教学舞台、家长认可的教育阵地。
整合资源,把“乡村少年宫”阵地“建起来”。学校充分整合资源,依托现有场地设施,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国画、器乐、书法、舞蹈、剪纸、衍纸画室等各类活动室9个,活动室总面积达620平方米,添置了满足国画、器乐、书法、舞蹈、剪纸、棋类等课程项目的设施器材。
配强师资,把“乡村少年宫”队伍“强起来”。画纸折叠翻转,剪刀起起落落。在宣化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内,学校聘请的校外辅导员——高台县红色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师,正悉心指导孩子们用一张张普通宣纸和一把把小小的剪刀,剪出精美图案。学校持续壮大校内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构建校内外结合、专兼职互补、多层次搭配的辅导员机制,将道德培育、文体娱乐、科技科普、劳动实践、非遗传承等多种类别的知识、技能送到孩子们身边。
一宫一品,把“乡村少年宫”活动“亮起来”。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因地制宜开展系列特色课程,以“创新与技能”“审美与魅力”等内容为主题开展对应的社团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点单式”“个性化”服务,打造“一宫一品”社团服务格局。
联盟共建,把“乡村少年宫”载体“新起来”。以学校为主要活动阵地,以高台县红色文化非遗融合教育研学实践基地为辅助场所,逐步实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配合和教育资源的“无缝衔接”,用心为儿童“编织”多彩梦。利用基地的“童耕”小菜园开展“识农、学农、兴乡村”活动,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间地头,切身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在实践基地还能亲身体验绒绣、编织、烙画葫芦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真正让农村孩子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