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部门动态

高台县: 破解民营企业人才困境 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来源:高台县工商联 作者:王慧娟 发布时间:2022-12-08 16∶48
字体:【 打印

一、创新背景

近年来,高台县牢固树立“工业强县,产业兴县”理念,按照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功能定位,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增量产业,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现有工业企业156户,其中规上企业28户。高台县工业园区于2006年被认定为省级工业园区。2021年,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生态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链之一。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一些不然忽略的问题夜随之出现,特别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工业企业人才短缺、引进难、留住难、用工难,人才问题已经成了高台县生态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全县工业企业固定从业人员5680人,其中工业管理人员仅有133人。工业园区企业1513名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583人、占38.6%,初级、中级、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03人、占13.4%,特别是盐池化工园区企业167名从业人员中,有初级特种作业和安全管理资格证书的247人,占32.4%,具有化工相关专业学历的86人、占11.2%。现有工业管理人员比重小,行业管理部门缺少化工专业人才,与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业主导型的定位不相适应。为切实解决这一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高台县充分发挥当地职业教育资源及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育机制,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民营企业人才困境。

二、主要做法

1.政策支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高台县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引进人才办法(试行)》,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依据。对引进的人才符合相关引才条件的,最高给予企业3万元的一次性引才补贴,进一步加大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至目前,为非公企业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42人,其中,全职引进7人,柔性引进35人,兑现补贴资金42.2万元。充分发挥县委统战部、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邀请河西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一行20人到高台县盐池化工园区开展校企合作调研和校企对接,县工业园区负责人和河西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负责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建立常态化校企合作机制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也为企业与学院之间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育储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高台县以解决技术难题为根本,以实现就业为导向,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大力实施校企合作,搭建人才互通桥梁,达到双赢目标。组织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由职业中专实施培训教学,实现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双师联合培养制度,学制两年,通过导师带徒、工学一体化教学培训方式,以培养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突出工匠精神培育。至目前,已为企业培养土木工程、养老护理、保育等专业中高级技能人才152人。盐池工业园区恒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70名职工申报开展有机合成工专业培训,新型学徒制将成为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重要渠道。县委统战部、工商联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企业家大讲堂活动,每年对企业管理人才进行管理知识、创业能力、市场营销、实用技能等全方位培训,不断提高人才培训的档次和质量。积极开展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见习就业。在每年推荐120名左右毕业生到各类企业见习的基础上,根据《高台县支持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方案》,经毕业生申请,企业接收、人社局选派等程序为企业选派到基层就业服务生,至目前,共选派834名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服务,积极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

3.人才互通,实现资源共享衔接。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双十提升”行动,与华中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14项,柔性引进专家人才48名,新建实训基地、见习基地8个,吸引31所高校的157名大学生来高实习见习。开展专家人才产业链集聚计划,聘请重点产业专家和优秀人才18名,组建产业专家智库3个,开展决策咨询、调研指导7次。校企双方实行互聘制,教学团队与管理机构由学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专业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安排企业优秀管理者、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让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更密切,合作更深入。

三、工作成效

1.及时有效解决技术难题。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是企业延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高台县工商联主动作为,为盐池化工园区与河西学院化工学院牵线搭桥,优先确定河西学院化工学院20名专家与盐池化工园区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随时对企业存在的安全技能、工艺操作、化学品特性、危害辨识等方面问题进行“把脉问诊”,通过自身示范、视频讲解等方式,现场处理企业存在的疑难杂症,让企业技术人员真正熟悉掌握解决病症的关键技术,提高应急防范能力,提升现场处置水平。

2.精准高效开展技术帮带。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继承和创新,更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河西学院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每年给化工园区内企业员工进行2-3次的培训,全方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建立对口专业衔接制度,结成1对1帮扶对子,开展专项“一对一”交流,通过现场教学与理论知识结合的方式,让一线职工真正了解岗位风险、掌握应急技能,进一步提高员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的能力和水平。

3.对口培养输送“订单”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河西学院与盐池化工园区共同合作的新途径。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优化课程设置,如在河西学院化学系内优化相关课程内容,为今后企业对口输送化工人才奠定基础。盐池化工园区挂牌河西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前往基地进行实践操作,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打造成理论功底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对口业务精的专业技术团队,并把部分优秀见习学生推荐到盐池化工园区企业优先就业,为企业赢得最优质人才。

4.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力资源是最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急企业所急,为其提供管理、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人力资源,企业可以从学校接纳自己急需的人才,或者针对具体岗位提前对预备人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和锻炼,是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快速上岗,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发展,将双方的需求合理结合,促进双赢。同时,还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将学习文化中理性、品味、高雅元素吸收,与企业的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相结合,形成创业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