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群众小康公路要畅。近年来,高台县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在确保骨干网“大动脉”和农村公路“微循环”畅通的前提下,积极谋划交通建设项目,持续不断优化路网结构,坚持不懈狠抓养护管理,攻坚克难整顿运输市场,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基础保障,实现了“四好农村路”的高质量发展。
依靠交通项目建设 打造内畅外联公路网络架构
近年来,县交通运输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争资列项,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公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从以前崎岖不平的砂石路,到现在一条条景区旅游路、跨省连接路、产业资源路、提质改造路、自然村(组)硬化路和一座座桥梁的建成,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支撑、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基础的“五横六纵”路网结构和内畅外联、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2021年全省实施的高速公路“开口子”拓展工程,元山子出入口建成通车后,进一步优化了我县资源通道配置、推动路衍经济发展、服务全县人民群众便捷出行起到了重大带动作用。至目前,全县境内普通省道2条169.161公里,县道9条266.075公里,乡道24条237.522公里,村道1196条726.41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30.015公里,其中沥青路470.584公里,水泥路581.172公里。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三级公路,符合条件的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兰新高铁、兰新铁路、G30高速、国道G312线、省道301线东西穿越全境,已全面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道路全覆盖和村村通硬化路、通班线车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
高台县新坝镇地处祁连山腹地,以前村内大多是砂石道路,交通运输条件不便,农畜产品销路不畅,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十四五”期间,高台县交通运输局打破地势制约条件,逐年加大对该镇通乡主干道路和自然村(组)道路的建设力度,该镇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交通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该镇养殖业、花卉蔬菜制种、葡萄种植、马铃薯等特色产业运销能力迅速提升,山区独具优势的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如今提起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成果,新坝镇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县、乡、村道内外交织、穿越山乡沃野,与国道312线、213线相接,成为当地群众眼中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和希望路。
黑泉镇青草湖农场是我县少数民族集居地之一,为了把深化民族团结工作的过程变成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2022年,县交通运输局主动谋划,积极与农场负责人和群众代表沟通衔接,对该农场4条5.528公里的居民点道路实施了硬化,为群众便捷、舒适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使民族之间像石榴籽一样更加紧密团结,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长责任有效落实 农村公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为有效巩固来之不易的公路建设成果,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019年,我县率先在全市落实农村“路长制”工作,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路长分级负责的管理体系。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完善。按照“政府主导、交通主力、部门配合、协调联动、分级负责”原则,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13个部门和8个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成立了1个县级总路长办公室、8个乡级总路长办公室、135个村级农村公路管理室。根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和“一路一长”的工作要求,设置县级总路长1名,县道路长6名,镇级总路长8名,乡道路长19名,村道路长135名。二是路长作用有效发挥。县级路长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大对镇村两级“路长制”工作的协调指导,镇村路长积极发挥各自管护职责,依托“陇原智能路长”系统开展乡村道路巡查2200余次。主动参与涉路纠纷调处,协助执法部门现场执法,制止损坏公路、打场晒粮、堆放物品、破坏设施的行为,乡村道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落实,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障,形成了“政府主体、交通主力、部门参与、分级负责、镇村联动、群管群治”的管养新格局。三是养护管理成效显著。近年来,将建成的乡道和自然村(组)道路分别移交属地镇、村接管,镇、村两级公路管理机构以“抓落实、促管理、保畅通”为主要目标,严格落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制度,周密部署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任务,全力抓好乡村道路日常养护维修、路域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灾毁抢通保畅,不折不扣落实乡村道路养护管理责任,形成了“县管、镇包、村落实”的专群结合养护机制。定期指派工程技术人员下沉到各镇、各村,亲自示范、旁站指导,提升镇村两级的管理服务水平和规范化养护能力。各镇大力推行公路养护网格化管理,将专业养护与群众自主养护、公益性岗位人员义务养护相结合,打造出了“乡级路长负总责、村级路长具体抓、沿线群众齐参与”的管养新模式,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和通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四是执法力度持续加强。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强化执法手段,严格路政管理,从严从重查处各类涉路违法行为,与公安交警建立联合协作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把执法活动向乡村道路延伸,常态化联合开展乡村道路超限超载治理和渣土车撒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轮胎带泥上路、不按规定搭盖篷布、货物抛洒漏等行为,“百吨王”明显减少,路面污染程度明显下降,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五是爱路护路意识明显提升。镇村两级发挥熟门熟路的软性宣传优势,借助墙湾会议、乡村大喇叭、微信联络群等载体,广泛开展农村公路管理法规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将爱路护路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努力提升全社会对“四好农村路”的关注度和知晓率,形成了广聚社会共识、人人争当路长的爱路护路氛围。六是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为了规范“路长制”运行机制,有效督促各级路长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与县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协调,研发了农村公路“路长制”公示牌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县县乡道、村级主干道设置路长公示牌181块,将道路信息、养护单位、管理人员等信息录入管理系统,群众扫描牌面二维码即可查看道路信息、管理养护单位职责、路长职责、公路违法行为举报电话等内容,实现了农村公路管养信息“一码通”,并通过县级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示了县乡村三级路长信息,群众监督公路养护管理情况和举报违法行为的渠道更加便捷畅通。
加大日常养护力度 公路通行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农村公路重在建设,责在养护。县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建养并重、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保障畅通”的工作方针,始终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行社会化养护模式,以预防性养护、修复性养护为重点,科学制定养护计划,及时处治公路病害,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常态化对县乡道路进行全面养护和重点整治,养护质量和公路通行能力逐年得到改善。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对路况进行全面分析,为今后公路养护目标和任务提供可靠依据。村道养护实行“镇包片、村包社、社包段”和群众分段负责、村级护路员协作配合的养护模式,持续开展养护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路线创建活动,以县级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大力推行村道养护示范奖励机制,村社道路养护达到“示范路”标准的,每公里给予500元到100元不等的奖补资金,对村道提供必要的养护资金补助,充分调动了群众加强公路养护的积极性,有力的保障了村道养护的质量和标准。为减小自然灾害对公路带来的经济损失,连续5年落实农村公路购买灾毁保险要求,累计投保320万元,对全县1223公里农村公路纳入灾毁保险赔付范围,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毁路带来的养护维修成本。立足防汛保通工作要求,分级落实农村公路防汛责任,全面储备应急物资,做到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时无备”。不断压紧压实养护安全责任,坚持安全管理“关口前移、直达班组”,严格规范养护作业区布设,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指挥,规范设置安全警示设施,养护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健全客货邮融合发展体系 道路运输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县以四通八达的路网为依托,全面提升城乡道路运输服务品质,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交通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和货车司机行业党建融合发展。在推动客运发展的同时,货物运输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交通+邮政”、“客运+邮政”、“电商+快递”等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多方合作,使农村公路成为加快农民种植业、畜牧业互流互通的致富产业路。同样,物流企业也借助我县公路客运网络全覆盖优势,依托农村客运班线车辆,将物流服务延伸到各乡镇和村社,构建了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目前已建成的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客货邮示范线路和综合服务站支撑作用,鼓励邮政企业创新农村邮政网点运营模式,实现“一点多能”,达到“快递进村”末梢网点布局与服务扩容推进的目的。依托G312国道新海物流园创建“高台红运·驿路同心”党建品牌,打造了景隆农产品市场、民生检测站、新海物流园及局机关4个党群服务中心,为更好服务货车司机群众提供了组织保障;联合工会、协调企业协会建成司机之家3个,依托各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17个“红色驿站”,为过往车辆提供餐饮住宿、加油加气、加水充电、车辆维修保养、物流货运信息配送和车辆检测等相关保障服务400余次,让“小阵地”发挥了“大作用”。创建乡镇公交一体化客货邮融合示范线路3条、建成县级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1个、镇级客货邮综合服务站3个、村级客货邮服务网点42个,每月完成运邮融合运输业务7600多单(件)。
“十四五”以来,我县交通运输事业在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县路网结构明显改善,公路等级全面提升,公路服务能力更加强大,农村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交通状况,一条条平坦、美丽的乡村道路如丝带交织,四通八达,一座座桥梁似彩虹巍然挺立,气势恢弘。在保障了“公路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路网畅”的问题,努力满足了“服务优”的需求,向着人享其行、物优其流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广大群众的便捷出行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也给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更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强大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