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早市整治、日间城市秩序巡查、深夜烧烤燃气检查……在高台县城管执法队员的工作日志上,日均2万步的轨迹勾勒出城市管理的“绣花图景”。这支被戏称“管天管地管空气”的队伍,用“智慧平台”与“铁脚板”共同编织着城市的秩序经纬。
百项事务:螺蛳壳里做道场。打开巡查日志,昨日处理的事项赫然在列:清理电线杆上的非法招贴、查处跨区偷倒的建筑垃圾……“城市管理类工作,既有针尖大的细节,也有秤砣重的压力。”执勤车里,磨破皮的笔记本记录着各项工作重点——小吃摊燃气阀是否漏气、工地是否做好降尘措施、广告牌匾有无松动老化——这些用红笔圈出的细节旁详细标注着整改要求。刚结束早市清理的队员掀起袖口,小臂黑白分明的晒痕恰如城管工作的明暗面。
情法之间:钢尺丈量有温度。翻开巡查记录本,天和家园小区门口菜农的整改轨迹清晰可见。今春以来,他在人行道摆摊卖菜,队员首次发现时并未处罚,而是让他去早市贩卖。再次巡查时,老者仍在原地,但队员发现他特意用塑料布垫着地面防污。“我们帮他安排了早市的摊位,现在他每天收摊前都会主动清扫地面。”执法人员坦言,“这类‘拉锯战’占日常执法七成以上,比起开罚单,我们更怕群众觉得城管不近人情”。
跨界职责:意外之外的必修课。翻开队员培训档案,除常规法律法规课程外,消防知识、基础急救也在其中。“开春刮大风要盯紧广告牌螺丝,入冬得防摊贩生火取暖产生隐患。”执法人员指着执法车后备箱的应急工具箱介绍,铲刀、除胶剂和警戒带是清理小广告、隔离危险区域的“老三样”。今年初春清理违规广告时,及时发现并上报了危墙裂缝,消除了安全隐患。相较于社交媒体上“爬树救猫”的热搜画面,这些融入日常的细微之处更显真实。
夕阳西下,执法车驶过平静的街巷,地砖泛着清洁后的哑光,夜市摊亮起暖黄照明灯。摇下车窗,初夏晚风裹着花香钻进车厢。这些马路上的“绣花师”,正用细密的针脚缝合着城市文明的每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