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应对夏季农忙时节矛盾纠纷易发、群众法治需求集中的特点,南华司法所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精心部署开展“夏季法治清风行”专项普法宣传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聚焦需求,“靶向式”送法入户。
田间课堂解农忧:针对土地流转、农资购销、高温用工等夏季高发法律问题,组织司法所干部、村居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组成“普法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村头树荫,以案释法,重点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相关条款。在义和村玉米地旁,一场关于“高温劳作期间雇主安全责任”的现场讲解,吸引了众多正在劳作的群众驻足倾听。
纳凉普法接地气:利用群众傍晚纳凉习惯,在村文化广场、大槐树下开设“法治夜话”微课堂。围绕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尤其是暑期学生群体)、预防溺水事故责任、家庭邻里纠纷化解等主题,发放图文并茂的“夏季法律风险防范指南”500余份,用通俗方言讲解法律“硬道理”,现场解答群众疑惑60余个。
重点群体强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群体,联合镇妇联、民政办开展“法护成长·情暖夕阳”行动。为留守儿童举办暑期安全法治小课堂,普及防溺水、交通安全及未成年人保护知识;走访空巢老人,宣传防范养老诈骗知识,提供遗嘱、赡养等法律咨询,织密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网。
化解纠纷,“零距离”定纷止争。
矛盾排查“早”预警:发挥村级调解员“第一道防线”作用,对涉农用水、土地边界、高温劳资、家庭赡养等易发纠纷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夏季纠纷风险台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入夏以来,已成功预警并介入潜在纠纷22起。
调解现场“快”处置:对排查出的纠纷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调解员迅速响应,力求“不过夜”。在成号村,两户群众因灌溉渠使用发生激烈争执,司法所调解员顶着烈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地丈量、查证权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村规民约,当场促成双方达成用水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
以调促普“实”效果:调解员结合具体案例,清晰阐述相关法律规定和权利义务边界,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将每一次调解过程变为生动的普法实践,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本月成功调解各类涉农纠纷16件,调解成功率99%。
服务便民,“一站式”纾困解难。
法律顾问“在线”服务:通过镇、村、社微信群、村公共法律服务点,畅通线上法律咨询渠道。群众可随时就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指尖上”咨询,司法所及法律顾问及时提供专业解答和指引。
援助通道“绿色”畅通:对符合条件的高温作业致伤维权、农民工讨薪等案件,简化法律援助申请流程,优先受理、快速审批、及时指派,确保困难群众维权“无障碍”。本月已受理涉农法律援助申请2件。
法治阵地“常态”宣传:更新完善各村法治宣传栏内容,重点张贴夏季安全生产、防溺水、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海报。利用乡村“大喇叭”循环播放法治提示语音,确保法治声音“声”入人心。
本次“夏季法治清风行”活动开展以来,已覆盖辖区15个行政村1个农村社区,直接受益群众逾3000余人次。群众法治意识显著增强,依法理性解决矛盾的氛围日益浓厚,为保障夏季农业生产、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下一步,南华司法所将持续深化农村普法工作,让法治的种子在乡村沃土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