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忠义班是明朝开国大将冯胜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征时,在原甘肃高台宣化乐善堡(现高台县宣化镇乐二村)原有民间戏班基础上“整建”的,被当地称为“天下第一戏班”。乐善堡,因“好乐(唱戏)”、“施善(行善)”得名,现乐善堡已分为乐一、乐二、乐三三个村子,戏班的主体留在了乐二村并沿袭至今。
1953年,高台县人民政府将“乐善忠义班”改名为“新民剧团”,1979年根据戏班老艺人的要求,“新民剧团”更名为“乐二秦剧团”。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是“乐善忠义班”最红火的时期,在此期间,“乐善忠义班”还走出张掖,在武威、酒泉、嘉峪关巡回演出,最远到过新疆的哈密。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戏班人员慢慢减少,传承出现危机。
2015年1月戏班成立“乐善忠义班秦声文化传媒中心”,迈出了商业化演出的一步。乐善忠义班从开班建团以来,其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流传下来的代表曲目有《黄河阵》、《告御状》、《忠保国》、《铡美案》、《五典坡》、《出五关》等50余部,如今的“乐善忠义班”还能演绎20多本传统秦腔剧目。戏班现有演员30余人,全部集中在乐二村,均是当地农民。
除了戏班的成员,乐善堡群众也有深厚的秦腔基础,40岁以上的村民都能听懂秦腔,并且能吼上几句,全村戏曲文化氛围较为浓厚。村民们爱听、爱唱秦腔,以登台演出为荣,为“戏乡”感到自豪,是这里的老传统。这里曾涌现出一批至今令人们感念不忘的秦腔名角,如杨三保、冯良基(艺名冯大净)、殷正绪(艺名二旦娃)、盛正魁(又名盛三德,小名天福子)、殷德吉(艺名黄鹰)、许林业(艺名丁大郎)、殷廷贵(又名周仓)、殷菊宝等。
乐善秦腔多是忠义、节孝题材的剧目。以《金沙滩》为代表的杨家戏宣扬忠烈思想;以《周仁回府》为代表的一些剧目重在宣扬侠义之气;《五典坡》等剧目宣扬的是妇女的守节等。
2015年8月,乐善秦腔被张掖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为更好的传承乐善秦腔,弘扬乐善秦腔文化,2020年7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乐善秦腔传习所”顺利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