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巷道镇巷道村六社的养鸡场,六百余只待出栏的黄脚鸡和胭脂鸡正在院子里撒欢,养殖户陈刚开创出“内外合养”模式,鸡群白天在场子里自由活动,晚上在鸡舍里休息,既保证了运动充足、肉质鲜美,又能使得夜晚降温时鸡群免受寒冷。
据了解,陈刚散养的鸡有六百余只,主要以公鸡为主,品种包含常规黄爪鸡和胭脂鸡,大概3—4个月就能出栏,一年到头没有空档期。六百余只鸡算不上大规模,所以陈刚采取了人工喂养方式,将饲料粗加工再混合在一起,可以锻炼鸡的肠胃,避免精饲料带来的“娇气”,降低病死率。一年下来,虽然辛苦,但得到的收入却远高于种地或者外出打工。
近年来巷道镇依托近城优势,禽类养殖发展速度较快,像陈刚这样小规模散养的养殖户有很多,但是更多的养殖大户选择了机械化喂养,解放了双手,减少了劳动力消耗,对养殖户而言“性价比”更高。
在养鸡这条路上打拼30多年的“养鸡达人”李廷银经营着全县规模最大的肉鸡养殖场,已经因养鸡产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今年61岁的李廷银从1987年开始孵化、贩卖鸡崽,后来开始尝试自己养殖,从最初的1000只鸡崽起步,发展到现在占地7亩、拥有3个现代化鸡房的庞大规模,这位“养鸡达人”用了11年时间。在鸡房内,李廷银正忙的不亦乐乎,规模化养殖让他效率更高、付出更少,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稳步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2017年2月,李廷银夫妻二人正式在巷道镇三桥村一社注册高台县雲熙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发展产业变得容易了很多,只要自己肯干,就能在政策扶持之下过上好日子。”提起他们所享受到的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资金,李廷银喜上眉梢。
走进养殖场,就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李廷银的用心,每间鸡舍分成三列,每一列都有宽敞的过道,鸡房顶部也有透气通道,末端还装有大风扇,让鸡即使是炎炎夏日也能“头顶生风”,“鸡舍内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0℃左右,温度高或者低都会增加鸡的病死率。”李廷银一边说一边打来自动喂料按钮,由磨碎的玉米粒等植物搅拌而成的喂料很快送入了料盆,鸡群蜂拥而上,享受着高科技机械为他们带来的美味。
近年来,全镇结合人居环境提升后院改造工程,大力推广“前庭后院”养殖发展模式,全镇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个,培育各类养殖大户830户,全镇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3.13万头、2.74万头、15.08万只,“后院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成为巷道人民鼓起钱袋子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