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宣化镇王马湾村电动石磨、玉米加工生产线相继试车运营,这标志着该镇又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诞生。
“主要以加工硬质小麦、黑小麦、玉米为主,通过出售小包装全麦面粉、玉米榛子打开市场,同时,收取散户来料加工费,增加村集体收入,而且还方便了本村及周边群众。”王马湾村委会主任王幸福说。整套设备是村“两委”班子经过前期市场调查、实地考察后,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项目资金,并将村委会闲置的几间库房改建成磨坊的。王幸福还告诉笔者,今年他试种的5亩黑小麦,颗粒饱满,产量也不错。夏收后,村上又收购了近4万斤硬质小麦,他想把黑小麦和硬质小麦加工成“乡土味”十足的半成品投放市场,销路打开后,打造以黑小麦加工为主的特色面粉,并引导动员更多的农户推广种植,最终让“黑面”走进市民的面柜子。
“以前我们推磨碾榛子都要到别处去,既费力又熬时间,现在村里有了磨坊,很方便,现磨的面和苞谷榛子吃着香,有成就感。”二社村民贺玉珍说。笔者看到,前来磨面、碾榛子的群众络绎不绝,大家听介绍、看样品、作比对,磨坊内不时传出朗朗的笑声。
磨坊,曾是一代人抹不掉的记忆,从六七十年代的户户有石磨、碾子,到改革开放后的社社有钢磨,村村全自动钢磨,乡村的磨坊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小磨坊又被大型面粉厂淹没,几近沉寂。在王马湾村的乡村记忆长廊里,犁铧、摆耧,碾子、磨盘,风箱、米斗、纺线车等生产生活老物件,不乏磨坊的元素。该村新置的电动石磨是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工的面粉虽然颜色较黑,但糠、麸皮等粗纤维及谷胚较多,有助于人体营养的吸收和消化,不但有钢磨的效率,而且更具石磨的“味道”。碾米机亦可根据各自的口味和爱好,碾出粗、中、细三种玉米榛子。
近年来,宣化镇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政策资金驱动、多措并举联动、结对帮扶促动,在监管、规范集体资产、资源处置行为的同时,充分挖掘村集体长期闲置的门店、仓库、小农场、小林场等集体资产资源潜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在乐三、宣化、利号、寨子等村,新建“渔家乐”、储物场、养殖场、地磅房等厂房设备。并围绕蔬菜、草畜、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村级组织积极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托管、租赁、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等有偿服务,不断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的稳定来源,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注入活力。目前,全镇已有5个村通过“输血”有了各自的经济实体,12个村通过土地托管、制种、场地租赁等方式增强了“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