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梨花烂漫时,走进宣化镇站南村村民赵林的150亩果园,10多名“花匠”正忙着吊枝、整形,传花授粉。雪白的梨花,经过工人手里的鸡毛掸子轻拂后,犹如源源不断的浪花,一簇簇,一层层像云锦漫天铺地,银光闪闪。
“主要有红早酥和绿早酥,去年开始挂果,产了12万斤果子,收入15万元,红早酥价格高,很抢手。从目前梨树开花的情况来看,产量应该是去年的3倍,收入就能达到45万元,到盛果期收入会更加好。”赵林说。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61岁的赵林,前些年从“建筑业”转身当起了“农场主”。2016年,他先后花费近20万元到甘肃景泰、陕西杨凌实地考察梨树栽植技术,并购进新品种梨苗在自家的150亩农场内扎篱笆、建果园,由于新进的苗木水土不服,加之缺技术、少经验,成活率不足5%,损失惨重。痛定思痛,赵林觉得,受制于人,不如先发制人,只有懂技术,才能蹚出新路子。2018年春天,他又千里迢迢,到林果栽培技术纯熟的陕西杨凌拜师学艺、钻研苗木嫁接技术,并且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执着,采集本地生命力较强的杜梨种子育砧木苗,并用杜梨母本嫁接外地新品种插穗,在150亩农场矮化密植了1.7万株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红早酥、绿早酥、杏子、蟠桃、西梅等果苗。
这几天,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看着满园芬芳的梨园,赵林笑得比梨花还要灿烂。偌大的果园里,10多名季节工,逐树拂尘掸粉、吊枝整形,授粉的“花匠”和成群的蜂蝶,与雪白的梨花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的美妙画卷。
近年来,宣化镇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农户科学、适度发展林果经济。同时,结合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闲地,倡导农户栽植优质果品苗木,发展“小果园”、“小菜园”、“一条街”等庭院经济。以“精细、精致、精美”为导向,在示范点建设上下足“绣花”工,打造春天百花飘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满枝的田园村庄。目前,已形成“小果园”215亩,100亩以上的果园2个,引进、培育新品种8个,一些品质好、销路畅的果品经过果农筛选后脱颖而出,挂果率逐年攀升,经济收入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