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宣化镇东庄村53岁的徐兰花和38岁的杜雪萍,虽然年龄相差一大截,但两人志趣相投,在瓜田地里摸爬滚打,科学种田,被誉为西瓜地里的“姊妹花”。
深秋时节,走进东庄村新搭建的两座高标准钢架大棚里,翠绿的瓜藤爬满吊线,高高低低的吊瓜犹如一盏盏绿灯笼,在叶蔓间闪来闪去,顶花带绒的小西瓜探头探脑,瓜农徐兰花和杜雪萍,正忙着给各自的南瓜嫁接西瓜苗吊蔓整枝,传花授粉。
“种西瓜,兰花姐是好把式,好多栽培技术都是跟上她学的。”杜雪萍说。她和徐兰花因瓜结缘,前些年,村上为了做大做响“东庄西甜瓜”品牌,合作社拿出50亩地,让妇联主席杜雪萍牵头种小拱棚西甜瓜,因为缺技术,少经验,杜雪萍“三顾茅庐”请“田绣娘”徐兰花出山指导。那年,一老一少的搭配,不但让合作社有了不错的经济收入,杜雪萍也从徐兰花那里学到了种瓜技术。
东庄村种植西甜瓜历史悠久,沙土地、光照足、温差大是种瓜得天独厚的优势,瓜农遵循“瓜熟蒂落”的自然规律,轮茬种植瓤沙味甘、色泽鲜艳、多汁爽口的西瓜和香味浓郁、肉细汁浓的甜瓜,“东庄西甜瓜”因此成为高台县响当当的地域名片,也曾是许多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徐兰花嫁到东庄村的同时,也嫁给了“东庄西甜瓜”。30多年来,她不但与西甜瓜结了缘,还与省农科院推出的新品种、新技术攀了亲,当起了瓜田绿锦的“田绣娘”。多年来,无论选地、施肥、起垄、铺膜以及籽种选用,徐兰花都围着科技转,每年种3到5亩小拱棚西瓜,从未间断,东庄西甜瓜,不仅让她致了富,也让她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今年春天,东庄村按照“少而精”的思维模式,组织种瓜能手、科技示范户到武威凉州区考察棚室吊瓜种植技术,并以试验示范的方式,对传统“东庄西甜瓜”种植模式进行技术革新。村上投资22万元,在村集体的3亩耕地上搭建了两座高标准钢架大棚,以此巩固提升“东庄西甜瓜”的质量和品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大棚吊瓜怎么种?谁来种?村上首先想到了脑子灵光,技术纯熟,管理精细的徐兰花和杜雪萍,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镇上还派科技特派员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确保“四季瓜”一炮打响。
“头茬吊瓜是本地育的苗,产了2万斤,买了近2万元,这一茬南瓜嫁接西瓜苗是从武威凉州区预订、运过来的,一棚栽了4000株苗,11月中旬就能上市,元旦前再种一茬叶菜,明年就能实现一年三茬瓜,一季菜。”杜雪萍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有种植小拱棚西甜瓜的成熟技术和经验,但育苗移栽,扯线吊瓜对我来说是新技术。棚室吊瓜,最大的特点是垄窄、密植、光照均匀、抗灾害能力强、产量高,虽然人忙,但操心少,喜鹊、猪獾祸害不上。她说,新技术、新品种,只有尝试了,种出的西瓜才能甜到心里。大棚里,笔者发现,每个吊瓜的叶片下,都有不同颜色的“芯片”,杜雪萍介绍,不同颜色记录着授粉和坐果时间,回到家按色做好生产记录,成熟时依据“芯片”错峰采摘。
看着满棚吊瓜徐兰花说:“只要下足绣花功,不愁结不出甜生生的瓜。当瓜藤爬满吊线,我感觉整个瓜棚就像一幅绿锦,自己更像锦上绣花的绣娘,藤条上结满毛茸茸的小西瓜时,晚上做梦都是甜的。”“通过头茬种植对比,一对一服务,我们把株距控制在35厘米,并对室温、采光、通风时间、病害防治进行跟踪指导,确保瓜品好,产量高。”宣化镇科技特派员许兴斌说。
近几年,随着新疆瓜、南方瓜逐年渗透和提前上市,“东庄西甜瓜”由于种植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竞争力大大减弱,加之个别瓜农急功近利,重品牌,不注重瓜品,声誉也大打折扣,导致瓜农收入锐减,种瓜的农户也越来越少。
“我们通过‘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动,以试验示范的方式,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筛选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前景广阔,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作物新品种打开市场,让农民的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宣化镇副镇长周国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