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各镇动态

南华镇:议事“小平台”凝聚乡村治理“大合力”

来源:高台县南华镇 作者:张正弼 发布时间:2023-05-18 09∶00
字体:【 打印

今年以来,南华镇围绕新时代乡村治理新要求,充分发挥党建“磁吸力”作用,深挖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村庄的文化内涵,积极延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24字工作法”,发挥传统文化浸润心灵、营造和谐的重要作用,强力打造“仁义礼智信”乡村治理品牌,重点树立“‘仁’议亭、‘义’事会、‘礼’议堂、‘智’调室、‘信’服院”等议事“小平台”,全面推动组织扎根、资源下沉、服务进门、幸福提升,为乡村振兴筑牢善治基石。

有事到“仁”议亭,说出群众的烦心事

“这个垃圾斗已经满了,外边散落了一些垃圾,这样很影响环境卫生和通行……”。在墩仁村,根据“村民白天事务繁忙,喜欢晚上闲聊聚谈”的特点,按照‘小事不拘场地随时议、要事不拘时间随时报’的原则,结合广场新建的标志性亭廊,设立“仁”议亭,实行“1+4+x”议事机制,“1”是组建“仁”议亭,包村领导任指导员,村党组织书记任“亭长”,党小组长、村民代表为议事员。“4”是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指导、村民议事会主导、村务监督委员会督导的“四位一体”议事协商机制,“X”是整合优秀党员、两代表一委员、农村实用人才、村民代表、妇联、团委等共治力量纳入议事体系,畅通意见表达渠道。

为了满足群众的更多需求,墩仁村在其功能上进行了拓展,让“仁”议亭不仅是一个“零距离”让群众表达合理诉求,让群众有地说事,有人办事的场所,更变成一个集产业发展咨询、政策咨询、法律咨询、道德讲堂、视频连线(留守老人、儿童等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员与外出务工家人视频)等多功能服务及群团志愿服务点、便民服务点为一体的“N+2”模式多功能为民服务代名词。“如今在墩仁村,谁家的水管堵了,哪里的沟渠塞了,何处的树枝堆积了,谁需要什么帮助,只要到‘仁’议亭总会得到回应。”墩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三军说,“我们将继续探索利用好‘仁’议亭,及时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亭下说事’成为聚民意、得民心的大阵地,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现代化基层治理新格局。”

有辙到“义”事会,议出群众的话语权

在义和村,一季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85万元,相比前两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遥遥领先邻村,这得益于义和村村民的一个个“金点子”“好建议”。今年以来,义和村充分发挥“义”“和”在乡村治理中深厚的人文基础和思想基础,义和村在建立健全“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导员+党员联系户”四级网格体系的基础上,聚合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退役军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三官一师、离任村干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采取“固定点+流动点”“室内+室外”等灵活方式,组建“义”事会,积极推行“五事共商”说、“四类议事”议、“三法办理”办、“两层统评”评、“一榜奖惩”奖的“54321”工作法,切实做到“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会商量”。

“只要是村民关心的事、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可以到“义”事会上提。”村党支部书记王薇说,组建“义”事会的目的,就是便于群众随时到这里唠家常、提意见、说建议、谈看法、反映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倾听群众呼声、宣传法律知识,从源头上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理到“礼”议堂,讲出群众的心坎事

近日,在礼号村“巾帼家美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满了牙膏、洗衣液等日常用品,不同的是,超市里的每件商品标注的价格不是钱数,而是积分数字,村民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心仪的商品,一张张积分卡兑换成了生活用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今年以来,礼号村在深入调研走访本地民情、社情、村情、乡情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全国乡村治理先进案例的经验,以党建为引领,以“三治”融合为抓手,以“礼”为媒,探索打造了“礼”议堂这一基层治理新模式。

为将“礼”议堂成为村民意见的‘收集站’、家庭邻里纠纷的‘过滤器’、群众困难的‘门诊室’”,礼号村大力推行“一管三礼”模式,即自治“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党组织体系,畅通内循环,让基层党员群众深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家门口”“党员就在我身边”。民主议“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通过面对面拉家常方式,引导群众讲述真实想法,共同发现急难愁盼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简单问题现场处置、复杂问题“清单式”逐项办理,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全力帮助居民排忧解难。便民惠“礼”,充分整合在村党员、先进青年、文艺爱好者和“土专家”“田专家”等优秀人员23名,聚焦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等内容,因地制宜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环境美化、爱心帮扶、技术指导。积分换“礼”,依托“巾帼家美”积分超市资源优势,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身边事入手,将乡村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以村为单位、以家庭为单元,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庭文明创建,参加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活动纳入积分评定,进行量化打分,真正让积分兑出文明、和谐、整洁,有效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礼号村可通过积分兑换的住户达310户,超过全部住户的90%。

有亏到“智”调室,调出群众的和睦情

在智号村,牢牢抓住“智”这个关键,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建立村企合作的良性机制,建成了河西最大的智能化育苗中心,育苗中心依托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移动操作平台,年育苗量达到3亿株,可以为周边6万亩蔬菜种植提供育苗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了育苗产业,打造了蔬菜产业新高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注入“绿色动力。

同时,探索构建“群众说事、干部解题”工作机制,设立“智”调室,以矛盾纠纷调处为着力点,积极推行“双邻模式”,即按照邻近原则,将优秀党员、乡贤能人、村民骨干、志愿者推选为“邻管家”,每名“邻管家”负责5-10户农户,统一印发《村落“邻管家”行动指南》,明确服务职能、服务内容、执行依据等。同时以网格为依托,以村社为单元,探索“乡邻治理”,打造“邻里圈”,在“邻管家”日常服务基础上,组织开展多形式、各领域的“进村落送服务”活动,形成了“1+X”邻里服务机制,通过“了解事+熟悉人”的方式,形成“合理诉求尽快办、不合理诉求慢慢劝、意见建议好好谈”的工作方式,有效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切实提高了村民的自治能力。至目前,智号村切实解决了就业、就医、饮水、上学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18件,化解矛盾纠纷12起。

有难到“信”服院,办出群众的幸福感

在信号村,“不管大事小情,只要去‘信’服院说一说、聊一聊,总能得到回应、得到解决”。这是信号村村民们常说的一句话,更是他们定期开展议事、反映民生诉求形成的共识。今年以来,信号村以“信”为着力点,以信号馨园小区为依托,将“信治”融入自治、法治、德治,探索建立‘信’服院,促进基层治理重“信”发力、提档升级,实现由“信”而“治”、以“信”促“治”的华美蝶变。

选好“大院管家”。从品行修养好、群众威望高、能力意愿强、奉献意识强的优秀党员、乡贤、能人、中心户中推选出40余名“管家”,负责村落的日常管理、政策宣传、民情收集、民事代办、矛盾化解等工作,确保“院内事有人管”“院内事办得好”。立好“大院规则”。根据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农时农事安排、惠民惠农项目推进等情况,采取“固定每月5日+应需随机择时”方式,由“大院管家”召集会议,按照讲理论政策、议民生要事、听村情民意的“讲—议—听”三部曲进行,既把党的声音有形有效传下去、又把群众需求原汁原味带回来。定好“大院职能”。聚焦村民急难事、生活事,对涉及本院落集体利益分配、公共设施维修、帮困对象确定、产业发展规划4类重要事务,由“大院管家”组织群众讨论,再报村“两委”商议后实施;对环境卫生维护、矛盾纠纷调处、邻里帮种代收、移风易俗倡导4类院内事务,通过“一张方桌、几条长凳”内部协商解决。‘信’服院试点以来,解决7个实际问题,收集乡村治理意见建议15条,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交流活动6场次,走访帮扶困难群众80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