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各镇动态

宣化镇:“辣嫂”独奏“椒香”曲

高台县宣化镇2024年04月11日

今年54岁的宣化镇利号村方玉花怎么也想不到,小辣椒苗会成为她创业上岸的救命稻草。     

“创业难,守业更难。从建起温室大棚的第一天起,我就在这里安了家,只要是温室里能长的,都种过来了,最终摸索出了温室育苗这条路子。在这里整整守了16年了,当年夯土墙、建温室、种蔬菜的情景就像一场梦。”快人快语的方玉花说。

庄稼人出身的她,走街串巷卖过酿皮,跟着丈夫揽过工程,但她总觉得,不论挣多少钱,还是回家种地心里踏实。当时,村里好多人进城买房或外出打工,土地疏于打理,方玉花瞅准时机,劝说丈夫拿出家里的积蓄,在本村流转了80亩耕地,成立高台县大农高新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34座日光温室,信心满满地种起了反季节蔬菜。对方玉花来说,种个十亩八亩的庄稼不在话下,但种80亩的精细蔬菜,还得从头学起,蔬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引进样样都得懂。刚开始,她以茄子、辣子、西红柿等常规蔬菜种植为主,主要为县城菜店超市配送,育苗仅满足于自家温室。虽然蔬菜时令性很强,但粗放型的管护与精细种植户相比,还是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加上大量的人工费用,几年下来收效甚微。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考察,倔强的她,又在温室里搞“南果北种”,本想通过休闲采摘来降低收获成本,但市民那股热情过后,加上小县城地域、人口、消费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让她在温室和资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桑葚、木瓜、火龙果、无花果、草莓、人参果、蟠桃等果蔬都种过,无论价格还是品质与南方运来的水果根本没法比,木瓜长得比石头还硬,‘南果’更让我难过!”方玉花说。多年的积蓄搭进去不说,土地流转金、银行贷款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那些日子她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很消沉,一座座像大山一样的土墙温室,容不得她躺平、退缩,若坚持,周转金从何而来?种什么才能摆脱困境?方玉花陷入了两难......

痛定思痛,经过一次次的挫折和市场调查,温室育苗像一道耀眼的曙光,给了她振作的希望,菜苗利小需求大,前景广阔,2018年,在政府的扶持下,48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到位,她忍痛将已经挂果的“南果”统统挖掉,购进两台育苗设备,搞起了温室育苗,并借助辣椒产业的东风和娴熟的育苗技术,扬帆启程。去年,县农业农村局又投资48万元将她的温室改造升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和优胜劣汰,她的34座温室,又重焕生机,辣椒苗在本县及酒泉、金塔、玉门、临泽等市县都打开了市场。

方玉花说:“国家的好政策对农民还是很偏爱的,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拉了我一把,给了我生的希望。今年,在巷道、南华又租了17座温室,加上自己的34座,育了43棚辣椒苗,6棚番茄苗,总共2722万株,都有订单,毛收入可达230万元,除去各项成本,净落80万元没问题。”

杏白桃红时节,在她简易的育苗棚下,30多名温室管护工分工有序,随着育苗机有节奏地在穴盘里点播、装盘、覆土、运盘,在温室大棚里喷水、间苗,温室大棚里嫩芽初上,生机勃勃。方玉花介绍,由于她育的辣椒苗质量高,信誉好,已在市场站稳了脚跟,每年秋收后就有客商早早下订单。目前,菜园有固定工10多人,间苗、起苗时,在这里务工的人达40多人,全年累计用工量达3000人(次)。

“她这个人心直口快,待人和善,我在这里连续打工已经3年了,虽然辛苦,但心情畅快,一天挣120元,前几年,有时工资都发不了,但她一有钱就会打电话送过来。”务工者闫玉红说。“一个人挣钱不算挣,用工高峰期,每天发工资就得6000多元,没有这些打工者,我的菜园也坚持不到今天。”方玉花笑呵呵地说。要想经营好菜园就得处理好与务工者的关系,自己有赚头,周边的群众也有挣头。她还说,无论创业还是闯市场,质量和信誉是最重要的,没有信誉就会被市场淘汰。

春看辣苗绿茵茵,只为秋椒红满天,方玉花用自己的“泼辣”劲,在自家的育苗基地“蔬”写了一首响亮的“椒香”前奏曲。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近几年,宣化镇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亩左右,种植户达200多户,收入达360万元,吸纳闲散劳动力500多人,已形成了育苗有订单、外销有市场、种植有基地、带动有目标、务工有钱挣的辣椒产业循环链。

来源:高台县宣化镇
撰稿:张玉峰、许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