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由宣化镇团委、妇联、工会发起,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的暑期“非遗”传承进“托管班”,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
“哒,哒哒,手臂抬起,‘丁’字步,目光坚定自信,正视前方,动作要连贯,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非遗”项目“乐善秦腔”资深艺人郭万银正在给暑假“托管班”的孩子们授课。
在宣化镇上庄村乐善乡村记忆馆里,童趣盎然,10个孩子在郭万银的指导下,画脸谱,学唱腔,走戏步,听他讲解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乐善忠义班”、省级非遗项目“清街”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形象生动地描述“乐善秦腔”中各种“花脸”代表的含义,讲述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现场教授表情唱腔、动作要领。在教授戏曲中骑马动作、姿势时,郭万银还童心未泯地用手机播放网络流行歌曲《战马》做背景音,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现代音乐中领略“非遗”文化绽放的魅力。
延绵六百余载的“乐善秦腔”,缘起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乐善忠义班”,素有“天下第一戏班”之称,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风格和演员表演技能,自古以来为口口相传、拜师收徒,脸谱别具一格,自成一派,是我国戏曲文化的一块迤逦瑰宝。曲目表演大多以反映民族英雄气概、弃恶扬善、教化人心、伸张公平正义、扶弱济困等为内容。“乐善秦腔”传承的秦腔曲目是张掖优秀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丰富,最具有顽强生命力,也是宣化镇人民文化、智慧结晶的集中体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项文化优惠扶持政策不断推出,“乐善忠义班”商演越来越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也让“乐善秦腔”这张文化名片发光发亮。
据了解,宣化镇暑假“托管班”开班以来,共招募6名大学生志愿者给小学、初中学生辅导作业,同时,邀请司法、公安、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开展法律、安全、急救、防溺水等知识讲座4场(次),聘请民间资深艺人、“非遗”传承人,开设暑假研学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义务为学生们授课2次,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长知识,在娱乐中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