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各镇动态

城关镇:办好每件小事 点亮满城烟火

来源:城关镇 作者:张立洵 发布时间:2025-08-01 09∶18
字体:【 打印

当家住东盛嘉园的王奶奶推开窗户,望着楼下覆满绿网的空地露出笑容时,她或许没留意到,这片曾让她紧关窗户的沙尘源,背后是社区网格员顶着大风走访记录的身影,是各部门与志愿者们每周雷打不动的清理脚步。在城关镇,那些关乎柴米油盐的民生小事,正以最温柔的方式,改写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迎着晨光出发:把“急难愁”变成“放心事”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景隆润园的楼檐,准备上班的李先生走到车位旁,看着整整齐齐的停车线,嘴角不自觉地扬起。A区15号楼、B区2号楼新规划的停车位像解开了一个死结,让居民们回家的路不再绕来绕去;华龙嘉园13至15号楼间,社区协调填平闲置花坛后划出的车位,让曾经乱停乱放的消防通道变得畅通。车主们锁车时少了几分焦躁,阳光下的邻里闲聊里,也多了些“停车不愁”的轻松。

同一时刻,安居小区的张大爷正对着楼道裸露的自来水管出神。曾经裸露的管道,此刻裹上了防冻棉和防护胶带。为解决安居小区31栋楼自来水管道“后遗症”,社区干部带着施工队蹲守一月,从管道防护到水表重接,直到97%的居民满意。张大爷渐渐舒展的笑容被晨光映得格外灿烂。

卫生小区的晨光里,水流声格外清亮。隔壁私立医院施工不慎挖断地下管网,居民们突然断水,做饭洗漱都成了难题,天热无水的日子里,邻里与医院的矛盾渐渐升温。社区干部连着三天扎在现场:白天挨家挨户安抚情绪、登记需求,晚上又同医院负责人协商,催着调派技术人员。终于,施工队连夜找到断裂点,火速更换了管道。当张大妈拧开龙头看见清水哗哗流,隔着院墙就朝正在查看情况的社区干部喊:“丫头,来水啦,快进来喝点茶!”

顶着烈日奔波:让“烦心事”换作“舒心事”

正午的阳光洒在东盛嘉园,覆着绿网的空地泛着柔和的光泽。这片曾让王奶奶常年紧关窗户的闲置地,如今每周都有志愿者弯腰清理枯枝与塑料袋,大风天里漫天飞沙的日子早已远去。“以前窗台一天擦三遍还积灰,现在晨练能闻到青草味了。” 老人摇着蒲扇,话语里满是惬意。

东苑A区的绿化带里,烈日下的清理现场热火朝天。堆积三年的废旧太阳能被逐一清运,腾出的空间划设为非机动车停放区。居民们在微信群里刷屏:“以前散步得绕着走,现在敞亮得能跳广场舞!”而盛达12号楼、西街佳苑、华瑞嘉苑、一中小区更换破损井盖后,孩子们又能在树荫下追逐嬉戏,再也不用捂着鼻子绕路了。

伴着暮色忙碌:将“揪心事”化为“暖心事”

天和家园的充电桩旁,暮色里仍有居民排队充电。11栋楼的新设备让“飞线充电”成了历史,社区干部小王的笔记本上,5栋楼的居民需求已标注得密密麻麻。“以前晚上充电提心吊胆,现在开锁就能充,踏实!” 居民刘大姐看着独属自己的充电盒,笑得眉眼弯弯。

医院西路社区的活动室里,暖黄的灯光映着宝妈们的笑脸。手工艺培训课上,纸盘画与编织品堆成了小山,两期作品早已被订购一空。李姐数着工钱,盘算着给女儿买新书包:“既能陪孩子,又能赚点家用,这日子有奔头。”

怡园小区的凉亭下,72岁的曹成峰借着暮色查看施工进度。4.6万元共建资金改建的凉亭和花园为老人们遮挡烈日。“以后傍晚乘凉、下棋,总算有个好去处了。”老人摸着刚安装的座椅,皱纹里都盛着笑意。共裕小区的乒乓球桌旁,暮色中仍回荡着喝彩声,两台新球桌让老少居民找到了共同的乐趣,汗水混着笑声,滴落在傍晚的微风里。

守着星光坚守:让“操心事”变作“贴心事”

新建南村社区的星光下,志愿者提着蛋糕走向孤寡老人的家。“七彩聚朝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10位70岁以上的老人在生日当天收到祝福,在职党员定期探访的脚步声,让独居的夜晚不再孤单。当82岁的陈奶奶吹灭生日蜡烛时,烛火映着的,是有人惦记的温暖。

灯光下的宣传台前,长征路社区干部们耐心的为居民讲解天然气收费政策,独居的刘大爷拿着手册说“这下知道咋缴费了,不用麻烦孩子跑一趟了”。社区干部们开心地笑了:“只要大家清楚政策、缴费方便,咱多跑几趟、多说几句都值。”

人民东路社区的走访名单上,每一户都标注着需求。社区干部们利用晚上时间核对信息,联系6家党建联建单位协调物资,直到把慰问品送到困难群体众手中。医院西路的“摆摊服务”从傍晚持续到星夜,网格员们守着义诊、义剪摊位,直到最后一位居民满意离开,才收拾东西回家——他们说:“只要居民方便,咱多守一会儿不算啥。”

今年以来,城关镇的这35个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只有镇、社区干部们日复一日的奔波,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民生的温度,用热忱焐热了百姓的心田。这些平凡到近乎琐碎的坚守,恰恰是城镇发展最动人的注脚。因为他们知道,每办妥一件这样的小事,居民眉头就舒展一分,幸福感就厚实一寸。而这,就是他们最珍视的“成绩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