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理论宣讲离咱远,现在听着全是身边事,越听越有劲儿!”罗城镇盐池村村民的这番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理论宣讲的新感受。近年来,罗城镇跳出“照本宣科”的模式,以“小切口”解读“大政策”,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让理论宣讲既接地气又有温度。
庭院板凳会,唠出政策“明白账”。“大家都坐好嘞,今天咱们来讲讲最新的惠民政策,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罗城镇的农家院落里,一场“板凳会”准时开讲。镇村干部、志愿者们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没有晦涩难懂的官腔,只有亲切的乡音和生动的案例。宣讲员结合村民关心的医保报销、养老补贴等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要点。这样的“庭院板凳会”已成为罗城镇的常态,村社干部、志愿者围绕群众关心的养老、医保、一号文件等“关键小事”,把政策拆解成“民生清单”,在家长里短中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让群众心里亮堂、脸上有笑。
红韵故事会,讲出信仰“传承力”。“当年西路军在咱们高台浴血奋战,战士们饿着肚子还坚持战斗,就是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张家墩村会议室,老党员正在讲述本地红色故事。他结合西路军的战斗史实,把“初心使命”融入一个个鲜活场景:“西路军为了避开马家军骑兵,每天都是夜行军,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忍受着极大的痛苦默默地前进。”镇上还组建了“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邀请老党员、退役军人、先进模范担任宣讲员,走进村社、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身边的红色故事解读“信仰”“担当”“奋斗”。全镇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志愿服务队13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宣讲20余场次。
实践小课堂,干出理论“真滋味”。“粮油作物机械收割有很多的好处,不但方便,还减损”“这次田间管护至关重要,主要补充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促使苗株健壮,结更多辣椒”。罗城镇把理论宣讲搬到田间地头、产业基地,让“实践能手”当讲师,用“看得见的变化”诠释理论。从戈壁农业的兴起,到乡村旅游的红火,从人居环境的改善,到村民腰包的鼓起来,一个个生动实践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理论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帮咱过上好日子的‘金钥匙’。”
如今,全镇理论宣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变成了“双向互动”;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了“具体实践”。在一次次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中,党的声音扎根基层,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