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各镇动态

【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宣化镇:红色引擎强链条、厚家底、鼓腰包

来源:高台县宣化镇 作者:闫静蓉 发布时间:2025-08-21 15∶25
字体:【 打印

初秋时节,走进宣化镇,一座座高标准钢架大棚拔地而起,棚内饱满圆润的西红柿缀满枝头,红得发亮;不远处的果园里,香甜诱人的早酥梨挤挤挨挨,透过斑驳枝叶探出头来,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在这片生态沃土上,党旗迎风招展,党徽熠熠生辉,“党建红”引领“产业绿”“乡风美”的一场深刻产业变革蓬勃涌动。

村企联手,让产业链条“转”起来。这几天,宣化镇贞号村新建的钢架大棚里,首批9吨口感西红柿陆续成熟,蔬菜基地的冷库比往日热闹了许多。工人们忙着分拣、装箱、冷藏,这批带着“乡土味”的新鲜果蔬,即将由合作企业发往上海试销。从“种什么”到“怎么卖”,从“单打独斗”到“强强联手”,一条贯通产销的产业链,正带着村民奔向共富路。

贞号村的蜕变,始于2020年那场“土地革命”。村里通过党组织牵头,将全村3100亩耕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包流转给企业,建成连片露地蔬菜种植基地,让零散土地聚成了“致富田”。今年,村党支部再出实招,按照“党支部 + 公司 + 基地”模式,整合项目资金、企业合作款与自筹资金共450万元,一口气建起10座高标准双拱双膜钢架大棚。“四月开工,边建边种,七月就投用,八月摘了第一茬西红柿,这么高的效率,全靠镇机关和村党支部的党员们蹲点帮工!” 合作企业负责人王军旗竖起大拇指,语气里满是感慨。

产业链要“转”得顺,还得补链强链。村党支部又牵线搭桥,联合合作企业与邻村站南村 “抱团发展”,租赁站南村25座日光温室,种上口感西红柿、拇指小黄瓜、奶油小黄瓜等10个俏销品种,与现有露地蔬菜基地形成 “露天 + 温室” 的互补格局,错峰上市抢占市场。

产业链“转”起来,效益看得见。如今的贞号村,不仅能保证农户每亩1000元的地租收入,还盘活了贞号村、站南村两座储运冷库,带动周边136座日光温室改种畅销蔬菜,更让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1-2万元。按照“1225”利益分配模式,村集体经济还能拿到温室效益 20% 的分红。“是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点燃了蔬菜产业链的燎原之火!”贞号村党支部书记朱吉才的感慨,道出了产业兴旺的密码。

村企共建,让集体家底 “厚” 起来。“种了80亩黑小麦,打了4万多斤,晾晒、过筛后直接过磅入库,不愁加工没原料!”宣化镇王马湾金谷坊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幸福,指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笑得合不拢嘴。

谁能想到,曾几何时,王马湾村还是个“家底薄、造血弱”的后进村。转机出现在2021年,村“两委”班子走访时,村民一句“过去吃黑面、咽杂粮,身体硬朗;如今顿顿细粮,反倒毛病多了”的无心之言,让大家找到了突破口。村党支部当即决定:盘活闲置资源,做足“粮”文章!

很快,村里争取项目支持,将闲置的集体面粉加工坊改造升级,建起黑小麦、硬质小麦种植基地,用电动石磨加工全麦面粉、黑面,以及荞麦、玉米等杂粮。原生态的产品一上市,就成了市民“面柜子”里的“香饽饽”。更关键的是,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村企共建”为抓手,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注册成立宣化镇王马湾金谷坊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让“轰隆隆”的石磨声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起搏器”。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92万元,曾经的“空壳村”,如今有了实打实的“厚家底”。

“把组织优势变成发展动能,靠政策资金拉一把、多措并举联一串、结对帮扶推一下、优秀人才带一程,才能让集体经济有稳定来源,让群众真真切切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宣化镇党委副书记许丹的话,道出了集体增收的秘诀。

党员带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眼下,正是早酥梨采摘季,宣化镇赵林的150亩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80多名季节工穿梭其间,采摘、分拣、套袋、装箱,指尖的忙碌里藏着丰收的喜悦,眼角的笑意映着对好日子的期盼。

“就近吸纳乡亲们务工,每天酬劳120-150元,这一个月采摘期,光人工工资就得发二三十万。”农场主赵林擦了擦汗,语气里满是自豪。

有着近40年党龄的赵林,是村里出了名的“领头雁”。2014年,他带着“先试先行”的韧劲,先后投入20万元,从甘肃景泰、陕西杨凌等地引进梨苗,在自家150亩地里扎篱笆、建果园。为了让品种“接地气”,他反复试验,拜师学嫁接技术,采集本地生命力强的杜梨做母本,嫁接外地新品种插穗,终于培育出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绿早酥、红早酥梨。如今果园进入盛果期,他也从“门外汉”变成了能剪善培的林果“土专家”。

“在赵场长的果园干活,既能顾上家,自家庄稼也不耽误,工资当天结,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村民闫玉兰算起收入账,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像她这样常年在果园务工的有10多人,加上季节性用工,全年可达2000余人次,单是果园劳务收入就给村民带来近50万元。“一名党员带动这么多乡亲就业,真是不简单!” 站南村党总支书记冯杰赞叹道。

今年以来,宣化镇锚定“党建引领、村企共建、联动发展”核心思路,以“产业延伸到哪里,党支部就扎根到哪里”“群众需求在哪里,共产党员就服务到哪里”为红色引擎,推动党组织深度融入产业链、村企资源高效整合、治理服务精准化供给,为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注入强劲动能。如今,“党建红”引领“产业绿”蓬勃生长、“治理优”落地生根、“乡风美”蔚然成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已然成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范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