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高台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11月19日下午分组讨论县委书记刘伟红讲话、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
政协第一组:
向钧委员认为,县委书记刘伟红的讲话,对县政协五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对做好十届县政协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县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准确把握政协工作用力方向的重要遵循,对于全体政协委员认知形势任务、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共识合力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一届政协委员,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努力在学习认识上更深一层、贯彻实践上更先一步,为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创造鲜活经验;要认真学习领会县十六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实际准确理解和把握全县“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目标举措,在打造“红色文化名城”、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生动实践中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要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去调研协商,回应关切、交换看法、沟通思想,努力在基层履职的“小舞台”上写好政协助推基层治理的“大文章”。要主动在党政高度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反映情况、积极发声,把“委员作业”做到最需要之处。
其他委员也结合实际,就做好新形势下政协工作展开热烈讨论。
县政协委员 胡亚琼:“从报告中,我觉得九届委员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位委员的履职担当情怀也值得我们新委员学习,特别是积累和总结的五条宝贵经验我认为很精辟,我们要倍加珍惜,在以后的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好。”
县政协委员 王生玉:“加大对提案办理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力度,紧紧抓住带有普遍性和经常性的问题,要采取自查、抽查等形式,不定期的督查提案办理工作。”
政协第二组:
第二组的委员们认为,县委书记刘伟红的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既对九届政协五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又对今后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五年来,九届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有力践行“两个维护”,同心协力抗击疫情,献计出力服务大局,尽心尽力改善民生,持续用力建强队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了正能量,作出了新贡献。大家表示,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紧扣事关高台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努力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以实际行动写好“委员作业”,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风采。
县政协委员 樊明军:“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加快对专业人员的培养,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并组织相关人员编写适合本地的家庭教育读本,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服务。”
县政协委员 王 丽:“建议加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能够增加一定的运行经费,用于设备的购置、急救体系的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等。”
政协第三组:
第三组的委员们认为,县委书记刘伟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县政协、社会各界人士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的贡献,令人鼓舞、振奋人心。对今后政协工作提出更高更新要求,为广大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指明了方向。县政协工作报告出新又出彩、朴实又务实,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部署下一步工作切实可行,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的特色和成果。政协提案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突出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县政协委员 李吉平:“总体感觉两个报告和一个讲话都非常鼓舞人心、非常实在,无论是总结过去五年的政协工作,还是对工作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上,都非常契合我们高台和我们政协的实际。”
委员们表示,将充分发挥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优势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增进团结,充分发扬民主,汇聚发展合力,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高台努力奋斗。
县政协委员 张维礼:“办有温度的教育,建有灵魂的学校,培养有情怀的教师,培育有德才的学生,把提质培优、名校突破当做一项工作重点,我们作为教育界的委员,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擦亮教育的高光点和特色点,来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和期盼。”
政协第四组:
第四组的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认为过去五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政协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福祉,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圆满完成了九届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委员们表示,做好政协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将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县政协委员 王晶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少年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帮扶力度,不断扩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困境弱势群体青少年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