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要闻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高台县统计局 作者:殷晓静 发布时间:2023-08-10 11∶08
字体:【 打印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国家教委规定各级各类中小学生应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为深入了解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特开展此次实践调研活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开展调查的学校有两所,都是乡村学校,其中一所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共有87名在校生,9名专任教师,其中1名体育教师;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有464名在校生,58名专任教师,其中5名体育教师。各年级平均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节,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中小学扎实开展了“两操、两活动”,坚持每天做广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保证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每次时间为30分钟)。在加强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同时,积极举办或参加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乒乓球、风筝、游泳比赛,青少年锦标赛等赛事。指导学校扎实开展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体育趣味比赛、棋类比赛、田径运动会、传统项目运动会等比赛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各校增设了秧歌、健美操、舞龙舞狮、绳操、球操等多种游戏性项目,通过开展和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强化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身体素质,丰富了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本次调研一共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其中学校负责人问卷2份,学生家长问卷51份,回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

本次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相对较均衡,更加提升了本次调研的准确度。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人数占29%,小学三、四年级人数占18%,小学五、六年级人数占6%,初中一、二年级人数占23%,初中三年级人数占24%。

图1 学生的视力情况

依据上图我们发觉:学生视力正常的人数占53%,轻度近视(300度以内)的人数占33%,中度近视(300-600度)的人数占14%,没有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可见半数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为基本正常。

图2 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依据上图可以看出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非常喜欢占45%,比较喜欢占37%,一般占12%,不太喜欢的占4%,非常不喜欢占2%,可见大多数中小学生还是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

图3  体育锻炼的目的

依据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人体育锻炼的目的较为端正,强身健体在各项目中位居首位,兴趣爱好和缓解压力紧随其后。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随着体育项目的增多,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更好的增强了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快速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图4  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情况

依据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外体育培训,原因是:1.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意识让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培训;2.校外培训机构基本在县城,乡村学校学生离县城较远,出行不方便。

图5 学生放学后每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长

依据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较多,所以学生放学后每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锻炼31-59分钟的占33%,锻炼30分钟以内的占33%,锻炼1小时-2小时的占26%,锻炼2小时以上的占2%,基本没有锻炼的占6%。可见随着体育锻炼项目的增多,大多数学生的校外体育锻炼时长也随之增加,进一步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只重视“大脑”运动,而忽略了“体能”运动,他们认为体育只是用来考试的一个结果,没有真正了解体育锻炼带来的意义。

(二)个别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边缘化现象较普遍,个别体育教师兼职担任其他课程教师,不能专心从事,对体育课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距县城较远同时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无法购买社会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如滑轮、游泳、武术等学生的体育锻炼停留在一些传统的体育训练项目。

(四)通过调查统计发现,认为学生出去玩,家长不能陪伴,不放心学生独自外出运动的家长占23%;觉得学生出去玩时会受伤的家长占21%;还有担心影响学习成绩、没有空闲时间、缺乏兴趣、周边适合孩子运动的地方少、健康状况不允许等因素的家长占56%,因此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较大。

(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家长之所以不愿意让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培训班是因为:一是培训费用高;二是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三是运动伤害防治急救能力不足。

四、意见建议

(一)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体育课上学到一些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不是盲目教学。大力组织、参加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将学校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有机结合,激发大家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学校配齐足够的体育专职教师,体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保证体育课堂的完整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不断更新和创新教学方法,投课方式要新颖、多变,改变以往单纯的准备活动、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的教学模式,应将游戏和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体育训练环境政府和学校应该增加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积极拓宽资金,引入渠道,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尽可能地优化学校体育训练环境,为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养成。

(四)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宣传教育,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群体的纵深宣传,将体育运动的理念、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等以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可的形式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五)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项目收费规范化;并定期检查校外培训机构的场地设施安全情况;以及强化培训机构的运动伤害防治救治能力,给学生普及一些常见的运动急救措施,减少青少年运动造成的伤害。

五、实践感言

毛泽东同志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项课程、工具,更是一项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上好体育课,有利于培养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有利于中小学生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坚强的性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