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高台县高度重视群众医疗卫生健康保障,始终坚持贯彻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管理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重点,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整合资源“建机制”,打造管理共同体。建立同质化管理体系机制。组建内科、护理、妇产科、检验等21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每月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院感防控、新技术、医保管理和病案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建立质量保障和控制体系,实行同质化管理,不断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质增效。建立上下用药衔接机制。制定《高台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工作实施方案》,以带量采购、“两病”、急需紧缺药品为突破口,建立新型“医共体中心药房”,保证双向转诊患者和慢性病用药品种的延续,实现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供应、促进合理用药的目标,解决边远乡镇卫生院药品配送难的问题,今年以来,为成员单位配送短缺药品43.12万元,成功节约成本8.5万元,65%的基层短缺药品医共体内部调剂得到解决,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来回跑”的问题。建立“以科包院”机制。先后派出48名优秀业务骨干进驻成员单位,每月一对一对医共体分院开展查房、坐诊、技术和管理指导等,有效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一批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管理慢性病的医护人员。
分级诊疗“通道畅”,构建责任共同体。推进基层首诊制度落地实施。根据《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完善评估各级医疗机构首诊病种目录》的通知,会同医保局及牵头医院临床专业医师、病案专家组成评估小组,核定县、乡级首诊病种目录,有效推开“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县域医共体内实行分级诊疗管理。修订完善《医共体上下转诊制度》。牵头医院对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等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就诊、检查、住院;牵头医院在基层医院建设联合康复病房,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时下转至基层治疗和康复,做到上转有通道、下转接得住,今年累计上转339人次、下转971人次,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互联互通“信息动”,建设服务共同体。整合贯通医共体内医疗业务服务、基本公共卫生、电子病历等系统,建成以“一张网、三面向、三融合”为内容的医共体信息管理平台,打通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卫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以牵头医院为枢纽,成立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及远程会诊平台,共完成远程影像诊断4292例、心电诊断3382例、临床检验1126例、远程会诊68例,双向转诊患者750例,县域医疗数据实现实时共享。积极开展“掌上”服务平台。面向全人群提供预约挂号、在线支付、检查检验结果推送、就诊记录查询、健康咨询、在线医保支付等医疗服务。开通云胶片服务功能,让患者线上随时随地查看就诊影像资料。推出临床辅助决策(CDSS)、医保智能审核等场景。CDSS精准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提高诊疗效率。医保智能审核系统进行事前拦截、事中监管和事后审核,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和规范收费,推动规范化诊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双控制,助力实现精准的医保审核与监管,自9月上线以来,审核违规事项32项,智能审核扣款金额9654元,极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推动改革“控费用”,建设利益共同体。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为鼓励县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牵头医院制定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签约及收入结算与分配办法》《紧密型医共体签约服务医师绩效补助发放管理办法》,有效调动了县镇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实现了医师和患者双流动,县域内就诊率明显提高。建立同质化考核指标体系。以县镇两级“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职工认可、费用控制、成本核算”等为核心,每季度对成员单位开展督导检查,严格考核奖惩,逐步实现管理、责任、利益、服务一体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严格控制县级公立医院控费关键指标。每月对县级公立医院重点控费指标进行监测。三家县属医疗机构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控制在60%以内;30天再入院率平均为0.71%;病床使用率较上年增长9.25%;三家医院药占比均控制在30%以内;门诊病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医疗费用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维护了良好的就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