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要闻

高台县残联:政策护航、行动助力,残疾人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

来源:高台县残联 作者:孙美玲 发布时间:2024-10-30 09∶54
字体:【 打印

今年来,高台县残联切实发挥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扎根残疾人群众,倾听残疾人心声,反映残疾人愿望,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真正使广大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康复有条件、出行无障碍,切实提高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台县残联始终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六学”方式推动领导干部坚持不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加坚定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提升“上善阳光·同心助残”党建品牌,不断完善“党建引领+扶残助残”工作模式,促进各项扶残助残政策落地见效,以党的建设引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惠残共享,兜牢基本民生底线。高台县残联始终将残疾人民生保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各项残疾人政策法规,为残疾人权益保驾护航。坚持政策扶助,依托全国残联信息化平台健全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至目前共为3036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资金合计290.67万元。筑牢返贫防线,对18户20名易返贫致贫残疾人动态监测,制定专项帮扶计划,持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保障体系,将全县残疾人专职委员误工补贴由每月200元提高到每月300元,为全县1500名困难重度残疾人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555名困难残疾人免费架设有线电视。聚焦项目保障,争取项目资金35万元对1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基础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争取资金83.5万元为334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按照每户2500元的标准实施“集善卫浴”无障碍改造项目;争取到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资金2万元,在城关镇滨河社区、新建东村社区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

注重服务需求,提升康复托养服务水平。高台县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不断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康、养、居”为一体的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残疾人托养照护问题。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为63名0-6岁残疾儿童和57名7-17岁残疾儿童实施康复训练,落实补助资金158.7万元。建设新坝镇、罗城镇、城关镇滨河社区、东苑社区、医院西路社区等5个残疾人辅具共享服务站,为辖区居民实现就近就便使用轮椅、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提供支持,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免费适配轮椅、助行器、站立架、闪光门铃、震动手环等辅助器具818件(套)。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向社会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为300名城镇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托养照护服务,切实减轻重度残疾人家庭负担,实现“照护一人解放全家”的目标。

增强“造血”功能,提升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深刻把握“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全面落实各类助残就业优惠政策,持续实施残疾人就业帮扶工程,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用,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着力提高残疾人发展能力,开拓“精准培训”“靶向指导”相互融合培训模式,组织各类培训13场次390人。多形式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建成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1个、全省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1个、县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辅助性就业基地6个,推进辅助性就业18人。建成“爱心屋”5个,安置带动9名残疾人就业。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情满陇原助残就业行动”,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搭建起用工企业与有就业意愿残疾人“桥梁”。加大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市级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扶持项目资金19.5万元,扶持残疾人集中安置单位2个、残疾人文创企业3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1个、盲人按摩机构1个、全省农村残疾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加能手2户、残疾人自主创业户1户。为40多户养殖创业残疾人免费发放鸡苗1300羽,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实现价值、提高生活水平。

完善关爱体系,推动“结对帮扶·爱心高台”工程建设落地见效。结合“结对帮扶·爱心高台”工程建设,全面做好联系交流、走访探视、政策落实等工作。全面落实扶残助残各项措施,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动员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办实事、解难题,让每一位特殊困难对象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结对关爱过程中,县残联领导干部定期探访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听诉求、问建议、讲政策、送温暖、结温情。至目前,确定困难重度残疾人关爱对象556人,累计联系交流2383次,走访探视1816人次,协调落实政策1465件,帮助解决困难203件,帮办实事342件,资金资助10.5万元。

下一步,高台县残联将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