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县域内荒漠化土地539.58万亩、沙化土地332.06万亩,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82.76%和50.93%,是典型的沙区绿洲农业县,也是“三北”工程六期的核心攻坚区。
多年来,高台县通过人工造林、工程压沙、封禁保护等生态工程持续治沙,有效遏制了沙化蔓延,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逐步增强。如今,茫茫荒漠中一幅绿覆沙带的生态画卷正缓缓铺展。
植绿修复换新颜
“以前沙漠离村庄只有10多米,风沙一刮起来,屋里屋外全是沙子,庄稼也常被沙掩埋。经过十几年栽植梭梭、红柳等苗木,沙漠向后退了1公里多。现在这里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治沙生态林一眼望不到边。”黑泉镇胭脂堡村村民秦国红亲眼见证了防沙治沙的全过程,言语间满是感慨。
站在胭脂堡滩的沙丘制高点放眼远眺,输水管道与滴灌带纵横交错,织成一张巨大的生命之网,滋养着成片的梭梭等沙生植被。连绵的沙丘上铺展着草方格、尼龙网沙障。正因有了它们,往昔风沙横行的6万亩荒漠戈壁如今披上“绿装”,形成了一道锁住黄沙的生态屏障。
治沙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在沙窝里种树非常不易,特别是沙丘上,必须先固沙再栽树,否则幼苗会被风沙吹走或掩埋。”县治沙推广站干部陈辉深有感触地说道。为了破解造林用水难题,这里修建了2座40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50座5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还埋设了93.5公里的输水管道,铺设了21.7公里的管理道路,有效提高了梭梭的成活率,治沙效率也高了很多。
今年,高台县积极推进“三北”工程黑河流域林草沙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8个项目,建设总任务达51.47万亩,生态“家底”不断厚实。“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5.1万亩,固沙压沙4.3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39.8万亩。同时,设立了432名三级林长,选聘了535名管护人员,共同守护着全县的林地、草原和沙化封禁保护区。
防沙治沙展新姿
西沙窝沙漠总面积23.5万亩,是高台县最大的风沙策源地,直接影响着城乡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的农田安全。近年来,高台县不断加大封禁保护力度,通过修建管护站、建设封禁设施、加强巡护管理,并采取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封育修复等综合措施,在西沙窝风沙口完成草方格固沙压沙3.37万亩、植物固沙2.12万亩,在周边地段建成宽度100至300米不等的锁边林26.5公里,有效减轻了风沙危害。
“昔日连绵的戈壁黄沙曾深深刺痛了几代人的心。如今,采用‘锁边固沙+绿洲防护’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沙漠锁边,西沙窝将得到有效治理,从而阻挡风沙侵袭,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谈及生态治理的美好愿景,县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彩军满怀信心。
在治沙工作中,高台县大胆创新,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应用无人机吊运营建阻沙网的稻草,精准投送至压沙前沿,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每辆手扶式和履带式沙障机日均铺设近30亩草方格沙障,刷新了传统人工每天压沙2亩的历史。沙漠“锁边”从过去的“人海战术”转变为如今科技助力的“人机共舞”,科技治沙已成为该县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高台县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的原则,采取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围栏封禁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规模化防沙治沙、黑河流域林草沙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等重点项目12个,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8.26万亩。如今,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曾经荒芜的荒漠重现生机勃勃的绿意景象。
绿富同兴产业旺
沙漠披上了绿装,但如何让这片绿化的“沙土”变成“沙金”,是高台县积极探索的方向。该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布局、龙头带动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农户参与治沙,发展沙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位于黑泉镇十坝滩的金河湾农牧业循环产业园,抢抓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利用艾草耐旱节水、根系固沙的特性,大力发展沙产业。采用“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模式,今年引进种植艾草3000余亩,并运用智能滴灌系统与有机种植技术,亩均用水量控制在300方左右,确保艾草的品质。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生态保护。”
“北部沙带”生态治理的“绿效应”正在反哺民生。高台县聚焦造林绿化和戈壁农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带动,围绕交通干线、荒漠戈壁等重点区域,充分利用“三北”工程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通过鼓励引导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建成以葡萄、优质梨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9.73万亩,年产林果5.3万吨,产值达2.1亿元。建成千亩以上特色林果示范基地3个,良种普及率超过92%。培育形成以河西综合开发局酿酒葡萄和国道312沿线露地鲜食葡萄、东联金土地优质梨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实现了治沙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