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要闻

三农“丰”景正好丨小种子释放“大能量”——高台县“破译”乡村振兴的“种业密码”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虎忠 发布时间:2025-07-17 15∶14
字体:【 打印

盛夏时节,河西走廊腹地的高台县生机勃发。广袤田野间,制种玉米迎风摇曳,瓜菜花卉竞相绽放,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正悄然释放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能量”。作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瓜菜花卉制种基地,高台县以种业振兴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小种子”带动“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玉米制种:

科技赋能,“天然车间”育良种

眼下正值制种玉米去雄关键期,骆驼城镇骆驼城村的农户们穿梭在田间地头,熟练地去除雄穗。“去雄质量直接影响种子纯度,必须严格把关。”种植户赵科边操作边介绍,“我今年种了70亩制种玉米,每天雇十多个人,15天左右就能完成整体抽雄工作。”

长期以来,全县制种玉米去雄环节以人工作业为主,且有效时间仅有1周左右,劳动强度大。今年,高台县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智能去雄机的运用让制种玉米生产跑出“加速度”。“作业前会根据玉米行距调整机械轮距,依据植株高度校准感应器,能有效减少叶片损伤,去雄准确率达85%以上。”高台县农机推广站干部侯鑫介绍。

机械化抽雄让骆驼城村村民李国轻松不少,他种了80亩制种玉米:“省时间、省人工、省成本,机子抽的还干净。”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芯片”,是高台县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核心。在合黎镇的甘肃隆丰祥种业有限公司制种玉米实验基地,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作腾正带领技术人员为实验田玉米套袋、授粉,记录品种长势。“我们主要开展玉米新品种改良、选育,研究适宜西北区域的产量提升技术。”

今年,该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种质资源室,推动突破性品种的选育推广。近日,企业成功获得进出口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E证),成为高台县首家具备种子出口资质的企业。“我们正瞄准国外市场,培育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新品种,让‘高台种子’走向世界。未来还计划进口优质种植商品,实现‘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良性循环。”企业负责人杨万忠信心满满。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海拔1300-20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制种玉米的“天然车间”。2013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十年来,全县制种玉米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均产值超4亿元,占种植业增加值的13.3%。目前,全县拥有8家玉米制种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

“十四五”以来,高台县累计投入育种创新能力提升资金1485万元,鼓励制种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健全完善科研体系,先后建成了高台种子研究院、公用种质资源室等平台。支持制种企业开展杂交玉米新品种研发,2021年以来,全县种子企业新选育审定玉米新品种24个(省审22个、国审2个),累计审定39(省审37个、国审2个),优良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250万亩,种业创新攻关能力明显提升。

今年,高台县制种玉米面积达10.65万亩,预计产值达6.57亿元,玉米制种“国家队”的地位更加巩固,一粒粒“金种子”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瓜菜花卉制种:

五彩田园,“美丽经济”促增收

盛夏时节,祁连山脚下的2.8万亩连片制种基地宛如巨型调色盘——紫花草随风摇曳,油菜花金黄灿烂,萝卜、芥兰等蔬菜郁郁葱葱,与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田园画卷。

新坝镇西上村村民李军今年种了16亩制种作物,涵盖紫花草、油菜等。“每亩收入预计3000元,比传统作物效益高得多。”他笑着说。 

南华镇成号村的制种葵花进入采粉期,工人们正忙着采集父本花粉。种植大户王伯云流转300亩土地种植制种向日葵。“和公司签了订单,销路不愁,技术也有保障。一公斤28元,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比种大田作物划算。”

宣化镇乐二村村民赵小燕的制种西瓜圆润饱满、长势喜人。“今年种了5亩,亩收入1.2万到1.3万元,订单农业让我们吃了‘定心丸’。”

高台县不仅是玉米制种大县,还是全国第三大瓜菜花卉制种基地,仅次于肃州区和金塔县。近年来,当地坚持玉米制种和瓜菜花卉等特色作物制种双向发力,在巩固提升玉米制种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瓜菜、花卉为主的非主要农作物制种,构建了以玉米制种为主导,蔬菜、瓜类、花卉等为支撑的“1+3+N”种子产业体系。2024年,全县非主要农作物制种面积达7.0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6%,涵盖向日葵、西甜瓜、菜心、萝卜等25大类,几乎囊括了南北方市场所有陆生瓜菜种类。24家种子企业带动3.46万户农户参与,年总产值7.51亿元,亩均收入超8000元。一朵花、一粒瓜种,正成为群众增收的“美丽经济”。 

规范管理+创新驱动:

筑牢种业振兴“根基”

河西走廊是黄金制种带。如何实现制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台县立足区位资源优势,以工业思维谋划、以农业匠心耕耘,推动非主要农作物制种基地规范化管理—— 

坚持规范管理:健全监管体系,严格品种审定、生产许可和市场监管,维护种业市场秩序。 

秉持利益联结: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创新金融赋能: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向制种产业倾斜,破解农户和企业融资难题。 

强化科技引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将继续做强玉米制种优势产业,做精瓜菜花卉特色制种,让‘小种子’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密码’。”高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从广袤玉米田到五彩花卉海,高台县以“一粒种”育“万亩田”,以“小产业”撬动“大振兴”。在科技赋能、政策护航下,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种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精彩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