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正是秸秆离田的关键时期。连日来,高台县抢抓农时,有序推进秸秆机械化打包回收工作,将废弃秸秆转化为优质饲草,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农民增收”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径。

在黑泉镇黑泉村的广袤田野里,两台秸秆打包机正开足马力、往返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原本散落田间的金黄色玉米秸秆被迅速吞入、粉碎压实,转眼间“变身”为一个个规整坚实的圆形草墩。这些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草捆不仅便于运输储存,更能有效锁住秸秆营养成分,成为牲畜越冬的优质“面包草”,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

“今年我打了3000多个草墩,家里60多头繁殖母牛一年的饲草就基本不愁了。”黑泉村养殖户韩聪站在整齐码放的草垛前,满脸喜悦地算起了经济账,“过去秸秆没处去,现在成了‘香饽饽’。”
曾经,秸秆处置是困扰农村的老大难问题,部分农户选择就地焚烧或随意堆放,既造成空气污染,又导致资源浪费。如今,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大力推广和机械化作业的快速普及,昔日令人头疼的“废弃物”正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资源”。

“从9月以来,每天能打700-800个草墩。”农机手赵旭一边操作机器一边介绍,“这些草墩很受养殖户欢迎,一个能卖到十二块钱,真正实现了‘草变钱’。”
近年来,高台县以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打包设备、培育专业农机服务组织,构建起“秸秆回收—打包加工—饲草利用”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循环模式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促进了设施农业与畜牧养殖的有机衔接,让农民在“废料”里淘出了真金。截至目前,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2.5%。这条“点草成金”的绿色产业链,正为高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