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高台县,随着一个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落地,昔日灌溉难、耕作难的“头疼地”,变成了浇水省心、收成稳当的“舒心田”,种地效益节节攀升。

“以前浇地就是‘抢水大战’,土渠又老又破,水跑一半渗一半,浇一亩地得耗大半天,还得盯着怕水流到别人家地里。”黑泉镇永丰村村民付爱红的话,道出了过去当地农民的共同烦恼。该村农田长期依赖老旧土渠灌溉,渗漏、淤堵问题常年困扰农户,不仅浪费水资源,还让大家在灌溉季疲于奔命。今年秋收后,村里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新修建6公里防渗水渠,该村村委会副主任赵翠兰说,“水渠升级后,将彻底打通农田灌溉的‘堵点’,农户们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种粮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合黎镇五三村的农民,则靠着“蓄水池+滴灌”的“智慧灌溉”模式,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今年,该村争取260万元项目资金,建起一座9.9万立方米的蓄水池,还配套了覆盖2800亩农田的滴灌系统。“现在好了,蓄水池能存住雨水和地表水,滴灌管直接通到庄稼根上,想浇就浇,还能精准控制水量。”该村村委会主任武应祁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解决了“浇水难”,还减少了人力投入,不少农户腾出时间外出务工,多了一份收入。

高台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对症下药”。针对不同乡镇的农田痛点,该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土地平整、水利配套等工程统筹推进,精准破解农业生产中的“老大难”问题。今年,该县积极争取省级“1+1+6”政策支持,到位资金2667万元,集中力量推进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如今,行走在高台的田间地头,防渗水渠纵横交错,滴灌管网遍布田间,蓄水池碧波荡漾。高标准农田的建成,不仅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更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了“种地省心力、收成有保障”的实惠。“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种地靠‘设施’,田好了、活少了、收入高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农户们的心声,正是高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
下一步,高台县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让更多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让农民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收获更多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