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各镇政府信息公开>>城关镇>>主动公开文件

关于印发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字体:【 打印
索引号
620724077/2023-00193
文号
党委发〔2023〕52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高台县城关镇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城关镇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3-12-28 17:45:50
是否有效

各社区党委、居委会,国庆村党总支、村委会,镇属各单位:

现将《城关镇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城关镇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3日


城关镇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认真落实高台县《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提高全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及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按照统筹安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组织实施,力争全面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全面达标、三年巩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

——2023年试点阶段。全面启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社区(村)开展试点,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年底前通过验收。总结试点成果和成熟经验,为全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推广模板。

——2024年推进阶段。年底前镇实现“七有”(有应急管理机构、有应急工作机制、有应急管理制度、有应急救援队伍、有应急预案体系、有应急物资储备、有应急指挥平台)目标,各社区(村)全部实现“五有”(有综合应急队伍、有应急避难场所、有应急保障物资、有叫应叫醒机制、有应急处置方案)目标。

——2025年巩固提升阶段。全镇形成制度机制完善、指挥调度统一、处置救援快速、上下左右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成满足实战要求、富有城关镇特色的新时代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负责制,统筹协调安全生产、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工作。设立专门承担本辖区应急管理职责的工作机构,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专职、兼职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担。社区(村)按照区域划分和责任分工,实行网格化管理,负责抓好网格内灾害事故防范、灾害事故信息收集上报、组织应急救援准备、参与应急处置行动等工作。

2.构建基层应急管理网格。以“网格长+监管员、宣传员、信息员”的“三长三员”管理模式构建镇、社区(村)、居民网格(社)三级应急管理网格。党委书记和镇长为一级网格长,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和委员会主任为二级网格长,居民网格长(社长)为三级网格长。一级网格中,配置由镇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担任的监管员;二级网格中,配置由社区(村)干部担任的宣传员;三级网格中,配置由网格员(社长)兼任的信息员。有自然灾害隐患点的三级网格中,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护林员、灾情信息员、地震观测员等相关人员,实行信息员多员合一,整合管理。

3.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镇上以辖区内的党员干部、基干民兵、民警、医生、退役军人、物业人员、志愿者等为主,吸收具有应急救援专长的专业人员、社会人员、企业职工和民间公益组织人员,组建不少于5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做到人员相对集中,装备配备齐备,培训演练和应急备勤经常,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集结出动;各社区(村)应急力量主要以党员、干部、民兵、小区楼院长、青壮劳力、志愿者等为主要成员,建立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重点负责先期处置和群众疏散转移;居民网格(社)主要以网格内各类信息员、公益性岗位人员、青壮年等力量为主,按照网格、路、楼栋小区等人员集聚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网格信息员,主要负责收集上报信息,参与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4.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我镇辖区灾害事故特点和安全风险因素,按照“1+5+X模式”编制符合辖区实际、便于操作的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应急行动方案和工作手册,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应急任务分工并组织开展常态化演练。各社区(村)侧重明确人员分工、信息报送、先期处置、转移避险等内容,突出做好第一时间报告信息和开展人员自救互救,制定简明扼要、实用易懂的应急处置方案,将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

5.健全基层应急指挥体系。加快推进“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动镇视频会议系统、小区应急广播等数据平台的整合共享。建立灾害事故风险台账、应急预案台账、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应急管理数据库,制作重大隐患分布图、应急疏散路线图、应急管理网格表,设立灾害事故举报电话。规范卫星电话、桌面调度终端等设备管理和运用,及时缴纳通信费用,经常性检查测试,确保设备畅通。社区(村)落实组织协调、应急响应、叫应叫醒、通信联络等机制,确保应急指挥互联互通、上下协同。

6.强化基层物资保障体系。围绕辖区内灾害事故风险特点,实施政府储备和社会代储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基层物资保障。重点储备用于紧急转移安置人员救助、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包括帐篷、棉被、棉衣裤、睡袋、应急包、折叠床、救生衣、净水机、手电筒、蜡烛、方便食品、矿泉水、药品和发电机、应急照明灯等);社区、村和网格(社)两级除重点储备的物资外要为应急网格员配备“九有”(有雨衣、有救生衣、有雨靴、有强光手电、有救援绳、有警报器、有大喇叭、有应急通讯录、有灾情登记本)标准的基本应急用具。原则上采取定点储备和分散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物资储备。镇、社区(村)建立不少于3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点,建立维护保养制度和储备清单,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经营网点、居民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以备抢险救援自救互救。及时掌握辖区社会资源,签订意向协议,掌握相关信息,形成应急物资社会储备机制。

(二)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1.建立完善风险研判机制。要摸清辖区内小微企业、小作坊、加工厂、商铺、宾馆、餐馆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监管台账;对临崖临水、山洪沟道、切坡建房、滑坡体等自然灾害风险点详细排摸建档,在每级网格中形成安全生产监管对象清单和自然灾害隐患点清单“两个清单”,并根据“红、橙、黄、蓝”四色管控措施制作安全风险分布图和灾害隐患分布图,及时掌握风险部位,做到底数清。镇上至少每季度对辖区风险进行1次全面分析,把危险性较大的安全风险作为重点防范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鼓励运用远程监控、物联网监测等信息化手段,提升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风险隐患监测辨识和预警预判能力。

2.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机制。坚持组织集中排查与鼓励群众报告相结合,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分区域、分种类、分等级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和数据库。实行隐患整改动态管理制度,完成整改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销号;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安全隐患,要重点关注、严盯死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坚决防止因思想麻痹、工作不力造成不可控的严重后果。加强网格员应急管理培训,发挥网格“前哨”“探头”作用,不断提升发现率、化解率、清零率,努力积“小安”为“大安”。

3.建立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各社区(村)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机构等力量联动,完善基层志愿者服务制度,搭建群众、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协调服务机制,吸纳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基层应急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主心骨”作用,在重要时段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到灾害点和重点企业,加强一线隐患排查和应急救援工作力量。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灾情信息报送、应急力量调动、紧急转移避险等工作机制。在启动Ⅳ级及以上应急响应或接到各类黄色预警时,镇联系社区(村)领导和干部入驻到村,社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要一线带班值守,第一时间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有效做好灾害事故先期处置。

4.建立完善叫应叫醒机制。社区(村)要建立“镇级领导包社区(村)、社区(村)干部包网格(社)、党员干部包户”的转移避险责任制,指导逐社区(村)制定涉险区域台账、涉险住户台账、避险责任人台账和预警信息员手册等“三台账一手册”,压实紧急避险组织责任和实施责任,科学设定避险路线和避险地点。在灾害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要通过应急广播、应急大喇叭、应急报警器以及敲门等手段,便捷高效发布传递灾害事故信息,确保第一时间逐网格逐楼栋逐户通知。组织居民群众及时避险转移,要对独居老人、伤残人员、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每户一对接”转移责任、“每村一台账”转移清单、“每镇一张网”转移体系、“每灾一行动”启动机制的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5.建立完善应急演练机制。镇机关、社区(村)根据灾害事故特点,对照各类应急预案研究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采取桌面演练、专项演练、综合演练等多种方式,分阶段、分类别、分重点适时组织开展全流程、全要素、实战化应急演练。综合应急演练每年不少于1次;对各类灾害事故应急预案3年内应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社区(村)在镇指导下加强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切实做到突发紧急情况时反应迅速、任务清晰、分工明确、衔接顺畅。

6.建立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围绕正确“防”、有效“避”,制作“安全生产明白卡”“防灾减灾明白卡”和“安全责任告知书”“应急避险告知书”,深入辖区生产经营单位现场和居民家中,上门服务、现场讲解。紧盯“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以及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森林防火宣传月等关键时段,组织开展安全应急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小区、进楼院、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向广大群众深入宣传应急工作理念、应急法律法规、应急避险常识、自救互救技能,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人人懂应急、会应急、能应急的浓厚氛围。

(三)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整合资源搭建应急平台。统筹基层各类数字平台资源和各类监测数据,整合建立镇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将气象监测、地质灾害点监测、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道路交通监控、安全生产重点监管企业监控等数据接入指挥平台,实时动态监控。通过大数据快速上传、在线巡查、指挥调度,逐步实现态势分析一图研判、应急资源一键调度、力量投送一码通行、现场救援一体指挥、复盘评估一表对标的“五个一”目标。

2.强化应用实现一键调度。推广使用智慧应急 APP、微信矩阵、应急广播和甘肃党建的“党建+应急管理”模块,多渠道快速传达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一键发布,救援力量统筹调度,救援任务及时下发,救援物资合理调配。社区(村)级精准录入应急物资、救援人员、特殊群体、转移责任人等信息,定期更新,方便查询调度。充分发挥智能化平台信息发布、后台指挥、重点工作播报、预案管理、视频回传等功能,将接收预警信息、安全知识与镇村广播、微信群等传播渠道有效对接,确保各类应急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上传下达。

3.充实数据支撑精准监管。社区(村)分行业、分领域建立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一企一档”和自然灾害风险点“一点一案”电子台账,录入应急监管平台。重点企业推行“码上安全、数字监管”,对所有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辨识和评估,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红橙黄蓝”安全风险等级,详细记录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和灾害点风险监测情况,充实安全风险数据库,实行分级分类差异化、精准化管控。

4.增加设备强化前端感知。在重点路段、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和河道、林草、景区、地质灾害点等重点部位增加安装高清探头、应急广播等前端感知装备,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辖区内危化、矿山、工贸企业以及学校、医院、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的视频监控和前端感知设备一并接入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掌控动态信息。对发现的风险隐患、灾害险情等监测信息实时传至网格员,确保第一时间果断处置、快速救援。

5.完善功能加强避难场所建设。按人均不少于0.5平方米的标准,因地制宜建立或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在人员较为集中或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避难场所安装双向互通音视频终端,实现视频图像实时上传,县指挥中心可直接向避难场所音频通话。在场所周边及关键路口等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张贴应急疏散路线示意图。

6.数字赋能规范预案管理。将全镇的应急预案和社区(村)的应急行动方案模块化录入各级指挥平台,完成应急预案数字化、结构化,推动救援响应任务清单化,探索指挥调度一张图展示应用,常态化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为各类灾害事故救援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列入镇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以镇深化改革为契机,健全社区(村)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应急管理职责,织密应急管理网络,完善应急管理方式方法,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救助等延伸到基层一线,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二)强化业务培训。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要以应急需求为牵引、以弥补短板为重点、以提升能力为目标,制定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开展社区(村)应急管理干事、应急救援人员业务培训,加快实现基层应急人员“五懂十会”(懂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懂防灾减灾基本要求、懂灾害救助政策规定、懂信息报告核心要素、懂应急救援基本常识;会排查隐患、会登记造册、会辨识风险、会监测预警、会接报信息、会初期处置、会组织疏散、会心理安抚、会统计灾情、会操作平台)。

(三)严格考核评估。将各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年度应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考核目标、细化考核标准、加强督促指导、严格奖惩机制,确保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压茬推进、取得实效。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对工作进度慢、任务不落实的社区(村),及时通报批评、约谈问责、督促整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