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云南指明了方向,更在全国范围内激荡起干部群众以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改革创新激发队伍活力,完善制度激励担当作为,方能锻造党员干部“硬核力量”。
思想破冰激发担当作为“源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有行动上的“突围”。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党员干部面对问题要积极破除因循守旧图安稳、墨守成规怕变革等陈旧思想,以“归零”心态打破惯性思维,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赛场”,找到事业发展的突破点。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实践淬炼激活创新能力“新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扎根基层沃土,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经风雨、壮筋骨。对新时期党员干部而言,要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将创新意识转变为发展动力,就必须解放思想谋划新思路、放开手脚追求新突破,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通过选派干部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蹲苗”,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锤炼改革攻坚能力;通过建立“干部大讲堂”“成效展示月评比”等机制,推动学用结合、以干促学,让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制度保障筑牢创新活力“新根基”。创新需要容错空间,更需要制度护航,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主力军,其担当作为的成色直接决定着改革发展的成效,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要构建激励+约束+保障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在考核评价中探索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改变“一把尺之量到底”的粗放模式,从制度层面厘清担当作为坐标系。同时,要建立创新成果量化评估体系,将容错免责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相挂钩,让“试错权”转化为“破局力”,树立“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的选人用人导向,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以组织有为促进干部敢为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