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高台时评

【原创】“蹭饭书记”走红:新时代群众路线启示录

来源:中共高台县委组织部 作者:刘吉鹏 发布时间:2025-07-18 09∶54
字体:【 打印

近日,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挨家挨户蹭饭”的短视频意外走红网络。这一朴素举动被人民日报点赞,背后彰显着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密码”。

以“烟火气”破题,拆掉干群“玻璃墙”。初到范庄村,董桂林面临着和其他基层干部一样的困境,干部与群众之间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玻璃墙”,政策宣讲与民情调研流于形式。他选择放下公文包,走进农家院,以“蹭饭”的名义把办公桌搬到群众饭桌上。在家访视频里,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村民热情接待。家常饭让村民放下戒备,低保户王大娘感受到他与以往干部的不同,民情民意自然流淌。这种平等姿态,让群众将他视为愿意倾听的“家里人”。基层工作的“密码”在灶台上、田埂间,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只差一碗热饭的温度。

以“真交心”搭桥,从“帮扶关系”到“一家人”。“蹭饭”视频走红后,质疑声不断。董桂林用行动回应,明确标注个人社交账号所有收益归村集体,把镜头对准村民日常。他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如修路、给老人买电暖气、帮卖土特产等。这些“不够体面”的细节,让他成为真正扎根泥土的“村里人”。他通过多种方式与群众互动,重新定义了干群关系。范庄村的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变成“大家想、一起干”,实现了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转变,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以“流量”赋能,让网络成为乡村振兴的“扩音器”。董桂林的“网红”身份带来流量,他没有将其变现为个人收益,而是用来“吆喝”村里土货。他带着村民拍种植、加工全过程,给产品设计包装,让土特产销量大增,村里还建起加工厂,注册了品牌。“蹭饭”视频让外界看到范庄村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电商企业对接,带动乡村旅游。他坚持“三不原则”,聚焦群众和村里需求制作视频,提示基层工作者要用好新媒体,多记录原汁原味的内容,多讲群众故事。

破“形式主义”困局,从“学模样”到“悟本质”。随着“蹭饭书记”走红,不少地方推广“饭局工作法”,但出现了只学形式的现象。有的干部“蹭饭”前打招呼、摆拍、让村集体报销等,这些“变种蹭饭”更伤群众感情。董桂林把“蹭饭”当作收集民情、解决问题的契机,笔记本上记满村民诉求及处理进度。他“把群众当家人,把琐事当家事”的态度才是“蹭饭”的灵魂。

“蹭饭书记”的走红是群众对“真干部”的集体点赞。基层工作需“真”字当头,更多干部应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让新时代的群众路线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碗饭不仅盛着面条和乡情,更是对“为人民服务”最朴实的诠释,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将口号变成行动、把期待变成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