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当92岁的游本昌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排练厅灯光下闪烁时,那束光照亮了他满是皱纹的脸庞,更照亮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精神迷雾。从16岁目睹解放军战士街头露宿的震撼,到91岁写下21页入党申请书的郑重,76年的执着坚守不是意志力的消磨,而是一场信仰的马拉松——他用大半生的跋涉证明真正的追求从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
人们总爱用“爆红”定义《济公》的成功,却鲜少有人记得,这位52岁才迎来主角时刻的演员,在此之前已默默塑造了79个配角。当流量明星在镜头前摆着各种造型时,他却在后台把每个小角色都磨成了“戏骨”;当商业代言成为一些演员捞金的赛道时,他转身却将片酬变成希望小学的课桌椅;当90岁的同行早已含饴弄孙时,他仍为《繁花》里的“爷叔”每天准备三套表演方案。游本昌书桌前“以文艺化导人心”的牌匾,不是装点门面的金句,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标尺,他用拒绝白玉兰奖申报的淡然,告诉年轻演员,艺术的高度从不在奖杯里而在观众心里。
“92岁入党会不会太晚?”面对这样的疑问,游本昌把答案藏在宣誓次日清晨的朗诵声里,藏在超高倍放大镜下的理论书页间,藏在公益戏剧课程的筹备清单上。他精神状态恰如“济公”那把破扇,扇去的是浮躁,留下的是赤诚。当“躺平”成了青年口头禅,当“内卷”困住前行脚步时,这位“90后新党员”用76年的坚守给我们以启示:信仰从不是青春的专利,更不是一时的热血澎湃,它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韧劲,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执着,更是长期服务他人的具体行动。
网络上10亿次的阅读量,与其说是对“济公爷爷”的偏爱,不如说是人们对纯粹信仰的集体向往。在当前这个价值追求多元化的时代,游本昌坚定地信仰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娱乐圈该有的模样——不止有光鲜亮丽的舞台,更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底色;也照见了每个普通人该有的方向——迷茫时不必苛责自己不够耀眼,只要朝着心之所向的方向一步步走,哪怕走得慢一点、久一点,终会抵达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